文章目录[隐藏]
“10 亿赌局”立下八年之后,董明珠与雷军又站上了同一个舞台。”
9 月 1 日上午,雷军在微博晒出了一张 17 人的合照,宣布小米汽车公司正式注册。这代表在 3 月底小米官宣造车的 5 个月后,终于有了实质性的进展。据媒体报道显示,小米汽车的注册地在北京,注册资本一百亿元,公司法人为雷军本人。
有趣的是,就在雷军晒微博合照的前一天,远在珠海的董明珠也终于拿下了她青睐五年之久的珠海银隆。
8 月 31 日,格力电器发布公告称,公司通过参与司法拍卖公开竞拍方式竞得银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30.47% 股权,同时,董明珠女士将其持有的银隆新能源 17.46% 股权对应的表决权委托公司行使。至此,银隆新能源将正式成为格力电器的控股子公司。
2013 年 12 月的那个“十亿赌局“立下八年之后,雷军与董明珠两位“战友”似乎又站在了同一个舞台,但他们未来跳的会是同一支“舞曲”吗?
千亿游戏的险局
1080 亿元。今年 3 月 30 日的一场发布会上,雷军公布了小米集团的现金储备。原因当然不是炫富,而是向外界自己造车的底气。
如果将 2014 年蔚来汽车的成立,视作国内新造车风潮的一个起点,至今这股风口已经轰轰烈烈吹了 7 年。这期间,新能源汽车行业经历了全力补助、骗补曝光、补贴收紧等等一系列历史进程。高峰时,国内新造车企业超过百家,如今它们中的大多数已经倒在风口下。
原因无他,造车实在是太烧钱了。此前小鹏汽车的 CEO 何小鹏就曾做过预测:一个新造车企业在发展初期(0~1 阶段)需要约 200 亿元,企业在长远的发展阶段(1~100 阶段)则需要超 300 亿元。
如今,蔚来的累计融资已经超过 500 亿元,但它也远远还没达到理想中的“100 阶段”。目前,其每月的交付量依然不到一万辆,每个季度也依然有着较大的亏损。
动辄数百亿元的融资规模以及长期的巨额亏损,让新造车这条赛道更像一个深不见底“资金黑洞”。唯一的好消息是,在经过几年的市场教育后,如今业界对于智能汽车、智慧交通这条赛道已经不像当初那样抱有质疑。
对于这一点,作为蔚来、小鹏的投资人,雷军比任何人都要明白。所以,我们看到在官宣造车的发布会上,雷军才会说出那句“赌上所有的声誉”。
官宣造车后小米的股价走势
数据来源:富途牛牛
巧合的是,在 5 年前格力收购银隆的提案被公司董事会否决后,倔犟的董明珠也表示:“我只说一句,格力不投资银隆的话,我自己会压上全部身家去,这是一个优质的企业,你们会为自己的眼光后悔。”
于是,我们看到董明珠自掏 10 亿元腰包,同时拉着王健林、刘强东等共同向珠海银隆投资 30 亿元,获得银隆 22.388% 的股权。按此计算,当时银隆的估值应该为 134 亿元左右。对于这笔投资,被董明珠一起拉上战车的王健林曾经说道:“我自己没做投资调研,相信董姐的眼光”;“5 亿不算多”。
第二年,董明珠又两次增持银隆,个人持股到了 17.46%。粗略计算,董明珠这一连串的投资金额超过 20 亿元。
我们不知道这 20 多亿元是不是董明珠的全部身家。但董明珠入主银隆之后,一系列结果却令人担忧,与原管理层反目,银隆被曝拖欠大额供应商货款,创始人、总经理被举报非法侵占公司利益。最后银隆总经理孙国华被刑拘,创始人魏银仓“出走”美国。
根据格力电器以 18.28 亿元买下银隆 30.47% 的股权计算,目前的银隆估值已经下降到 60 亿元,相较于 5 年前董明珠初次入股时的价值可谓直接腰斩。看到这样的跌幅,不知道王健林能否再说不出那句“相信董姐”了?
再来一次 10 亿赌局?
相较于董明珠的奋不顾身,我们可以看到同样堵上全部声誉的雷军,在造车动作上是相对谨慎的。从人才团队搭建、到产业链布局,雷军都希望做到事无巨细。
根据小米官方表示。官宣造车之前小米就已经完成了超 2000 次调研,与十多家同行和合作伙伴进行沟通。根据公开报道可见,过去几个月雷军先后带领团队到访了长安、上汽、东风、宁德时代等等业内知名公司,另外此前与特斯拉 CEO 马斯克的那次会面也耐人寻味。
另外,作为头部新造车企业投资人、在智能手机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雷军,深知供应链整合的重要性,同时也开启了大规模的造车相关投资并购。
产业链方面,小米已经通过收购、投资的方式进行了一系列布局。包括收购自动驾驶公司深动科技、投资激光雷达企业禾赛科技、驾驶辅助技术 (ADAS) 软硬件方案提供商纵目科技、长城汽车旗下的蜂巢能源科技(原长城动力电池事业部)、自动驾驶芯片公司黑芝麻、毫米波雷达企业几何伙伴、智慧互通(爱泊车)等等。
对于造车的时间周期,小鹏汽车的 CEO 何小鹏曾经做过这样的表述:“特斯拉、比亚迪都花了将近 8 年才造出好的车,一家企业要把车真正做稳健,花个 5、6 年很正常。”作为何小鹏的老朋友,雷军的动作显然并不着急。
参考今年年初宣布造车的 Baidu,可以看到稳是造车最重要的一步。就在雷军放出 17 人大合照前两天,集度汽车 CEO 夏一平也在微博晒出了其第一款产品全尺寸油泥模型的风洞试验照片。
当然,集度背靠 Baidu 和吉利两大股东,在整车制造以及自动驾驶等领域都有一定技术储备的前提下,进度势必要更快一些。而完全自起炉灶的小米,未来的进度势必不会有集度这样的速度,虽然雷军本人动作相对稳健,但在快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领域,小米依然需要面对太多的挑战。
与小米从零开始的选择不同,董明珠选择的收购路线,则是在别人的“地基上盖房子”,这也是为了迅速切入新能源车汽车市场。虽然银隆这个“地基”不算优质也并不稳固,但是董明珠入主公司之后用雷霆手段处理了各种矛盾,让格力系的人员掌管和经营银隆。那么,5 年时间过去,银隆为何没有变得更美好?
此次银隆股价在公开拍卖的过程中,格力电器是拍卖的唯一报名方,最终结果自然是以起拍价成交。由此可见,当下的银隆在投资者眼中并不是什么优质资产。
从财务表现来看也确实如此。根据珠海银隆公开数据显示,截止 2021 年 7 月 31 日,公司总资产 281 亿元,负债总额 227 亿元;2021 年 1-7 月公司实现营收 10.6 亿元,净利润为-7.6 亿元。
从技术层面来看,一直以来银隆对外宣传的重点都是自己的钛酸锂电池。虽然其有安全性高、使用寿命长等特点,但能量密度低、成本高等劣势同样明显。特别是能量密度太低的问题,使得其无法充分应用在传统新能源家用车型上,这也极大的限制其未来的市场空间。所以,我们看到银隆现在的主要产品还是集中在新能源客车上。
▲ 图片来源:珠海银隆官网
对此,相关出行领域专家对懂懂笔记表示:“目前整个动力电池领域依然是以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为绝对主流,氢能源是另外一个获得政策倾斜的方向。银隆的钛酸锂电池一直都是一个冷门,而且未来可想象空间也不是很大。”
财务状况、技术竞争力都不是很理想的状态下,外界对于格力电器这次吞下银隆还是有不少质疑的,特别是在格力电器近两年自身发展并不顺利的大背景下。对此,相关家电行业观察人士对懂懂笔记表示:“其实,此次格力收购银隆如果还像上次一样通过股东大会决议的话,未必能够通过,因为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银隆的经营状况看不到任何好转的迹象。而且格力成为银隆控股股东之后,银隆会直接拖累格力电器的财务状况。”
谈及“拖累”的原因,上述人士认为有两个问题。
第一,站在格力电器的角度来看,引入银隆可以拓展自己的业务多元化,毕竟过去多年在业务多元化上格力进展一直非常缓慢,如今与多元化相对完善的老对手美的之间差距越来越大,格力电器必须尽快弥补自己这方面的不足。但从银隆现在的发展状态来看,其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多元化选择方向。
相反,格力电器大股东高瓴资本此前买下的飞利浦小家电业务,从业务层面来看更适合格力。但董明珠对飞利浦的小家电业务似乎并不感兴趣,曾有记者向她问起高瓴买下飞利浦小家电业务,董的回答是“与我们无关”。
第二,就是董明珠的个人意愿。首先董明珠倔强的性格肯定是不愿意承认自己投资失败,就像至今为止其依然不认为格力手机是一次失败的商业举措。其次,收购银隆更像是给其前期的投资实现了一个解套的机会。
未来一年,或许我们会清楚看到这次全面收购后的“成绩单”。
相较于其他竞争对手,格力电器面临的问题显然更多也更棘手。竞争对手的紧逼、自身业务多元化进展缓慢、急需改善的经销商体系…… 这一系列问题都横在董明珠和格力电器面前。
此次董明珠绕过董事会拿下珠海银隆,无论是为了格力电器的多元化、还是自己个人的解套,对新能源造车这条道路的坚定 —— 董明珠已经表现得清楚无疑。但是,目前的珠海银隆并不是格力电器破解当下困局的那把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