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996”不是奋斗而是违法

北京日报:“996”不是奋斗而是违法

“‘996’严重违反法律关于延长工作时间上限的规定,相关公司规章制度应认定为无效。”近日,在最高法、人社部向社会公开发布的一批劳动人事争议典型案例中,“996”被明确认定为违法,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996”话题为什么火?无非是关涉到当下如何看待劳动者个人权益的问题。有的公司直接全员强制“996”,并在年会上大肆推崇;有的将是否能加班列入KPI,员工只能“被自愿”;更有甚者,直接将“996”写入劳动合同,作为硬性录用条件……身在职场,尽管对“996”苦之久矣,但很多人迫于“不干就走人”的现实,只能默默承受。此番最高法、人社部从司法层面明确“996”违法,无疑让广大劳动者维权多了底气。

“996”背后,其实是愈演愈烈的“加班文化”。很多企业在对自身理念价值的宣扬中,都有意无意将“加班”与“奋斗“捆绑在一起,营造一种强大的道德压力,似乎不奋斗就无以谈未来,不加班就没有资格讲奋斗。但问题在于,“奋斗标准”从来不是也不应该是机械地比拼加班时长,而是效率的提升、创新的深入。拿加班时长卡人,甚至以奋斗之名唬人,都说明管理者对劳动者权益的漠视,对劳动法规的无知。

明确“996”违法,既是对用人单位的一次警示,也是引导职场重新认识奋斗精神的契机。今天的中国,风云际会、机遇无限,新机遇、新业态层出不穷,正是呼唤奋力拼搏、大干一场的时候。反对强制“996”,反对机械的“加班文化”,强调依法依规、呼唤人文关怀,才是对劳动者的基本尊重,才能更好激发劳动者的创新创造。眼下,一众曾以“加班文化”著称的互联网平台开始陷入增长放缓、创新停滞、舆论反噬的困境,正是过往工作模式已经不合时宜的明证。与此同时,一些公司开始停止“大小周”,恢复“双休日”。现实说明,最好的奋斗,是效率与公平的结合,摒弃“996”本身就是一次经营理念的升级。

对于大多数职场人来说,工作已经不仅是“求生存”,其中既需要对事业的激情,也包括工作的效能、劳动的尊严、休息的质量、权益的保障等多重维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明确“996”违法只是第一步,企业只有以人为本,在制度体系上更加重视劳动者的权益诉求,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原标题:“996”不是奋斗而是违法)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鲍南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