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薪百万的码农买得起耐克 却”买”不起身份认同感?

近日,人社部发布了2020年北京市外来新生代农民工监测报告,IT从业者被官宣为“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官方认定的“打工人”。

“新生代农民工”话题冲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调侃称,“终于找准了自己的官方定位:‘码农’本农了”。

对于网友的调侃,中国人民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丽华认为, 这是一种新的自信。“新生代农民工并不是一个贬义词,是国家为了统计方便,把某一类特征的人放到一起,实际是统计学意义上的一种,本身是没有贬义的。”她表示。

张丽华分析道,新生代农民工对自己的身份认同,需要一个过程。如果说新生代农民工这个身份让一个人接受并认同,甚至为之骄傲。它不仅仅是跟高学历、跟高收入挂钩,而是这些职业对社会的科技进步所起到了作用,比如航天人。

以前大家更在意的是,你个人生活的好不好,衡量的标准是想吃什么是否就能吃上,或者说你上班焦虑不焦虑,对自己这份工作到底满不满意,但现在发生了矛盾转移。程序员这个群体之所以自称码农,是因为每天很焦虑,而且生活并不是自己所想要的。

张丽华表示,这是城市化和市民化的一个过程,也就是国家要搞的现代化,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城镇化水平?实际上城镇化水平最终要落实到居民的市民化,就是你要变成这个城市里的市民,你才觉得自己是这个城市的主人,这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自己心理上的身份感。

所以我们国家的现代化确实是一个很艰巨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的问题,它还是一个社会心理的问题。

以下为采访文字实录:

记者:近日,人社部发了一个外来新生代农民工的监测报告,其中,it从业者被官方称为“新生代农民工”。这个报告发布以后,很多网友开始调侃说,IT从业者成了新生代农民工,您认为这个看法是否正确?对于网友的这种调侃式的解读,您怎么看待?

张丽华:新生代的农民工按照2010年国务院的一号文件,已经非常明确的说是,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是吧?

他们开始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但是户籍留在仍然留在原籍或者是留在农村的,这样的一些一代城市里的从业者。网友们的调侃,我认为是一种新的自信和一种新的对自己的未来的命运,或者说是一个未来的发展可能有一个不确定的预期。但是又充满着希望,这个东西虽然不确定,但是我很充满希望,他来调侃。

那么这个东西我觉得是基于两种情况,因为第一代农民工,他们出来从事非农业生产的时代,那么是80年的时代和90年的时代,他们确实是背井离乡,背着自己的行李包来城里打工,那么解决的是温饱问题,子女的上学的学费,甚至为自己解除生活上的困境,做着一个改变自己的命运,各种想法到城里来。

那么他们打工的20年,大多数的农民工只有少数,有学者专门研究过留在了城里,在城里成家。而大绝大多数又回到了原来的农村,还继续成为农民工,而新生代的这些为什么不一样?

因为新生代的这些从业者,大多数是在改革开放已经有了二三十年的积累之后,不管是国家和家庭,还是我们各个城市的产业升级了之后,比如说你从事服务业,它有很多包含的内容,比如说有一些高端服务业,看起来既像文化产业,也像是什么,也像是技术方面的各方面的服务,比如说物业它也是一个服务,可是你必须要有电梯维修工,是吧?也要有工程师,因为他有大型的电梯需要维修等等。

那么我们相当多的都是物业里的工作人员,都是大学毕业的机械工程师。

另外很多软件外包业,在我们国内也很发达,那么接收了外包,那么显然我们需要的这种代码程序员就很多,那么大家把自己调侃成码农,实际上是表示,这是一个很大的产业工人队伍,那么我们把他称为工人。实际上这是在计划经济的时代,大家把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叫农民,在城里工厂里上班的就叫工人,大家简单的这么分类了,所以就认为自己是工人,我认为是跟这个有关。

记者:咱们聊的话题就是说像在这种大型的互联网企业,有这些工作的程序员,拥有高学历,因为拥有高收入,您觉得他们能称为农民工吗?

张丽华:我不知道,网友们调侃自己的意思是觉得自己的经济地位比较低,其实他们收入已经很高了,然后觉得他们的社会地位有点低吗,其实也不一样了,为什么?互联网企业和信息产业的服务业,实际上在我们国家也都成为各个城市里的重点发展的产业。因此从业人员也是需要高的学历和需要相当多的技术的积累。

在前30年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其实培养出来的,能够从事软件业工作和就业的,包括通信、信息服务的,绝大多数都是大学本科毕业,而且是正规院校培养的。后来又出现了一些不是普通教育系列,比如说职业教育系列,他也都是拿到专接本或者是大学专科大学本科都是国民教育系列出来的。

那么这样的话,逐渐就会使一些软件行业的人才形成了金字塔模型,这个金字塔模型是我们国家在橄榄型转化过来的,橄榄型是什么?你比如说程序员,代码员可能是金字塔的下面的这一层需要的人多。还有程序设设计师,还有架构设计师,或者说是一些项目经理,他们这些人可能就会在中层上,那么还有更高层的。

这种金字塔的模型,早期的时候都是从高等院校、理工科大学毕业以后来当程序工程师的,是这样的一种职业理想。进入到这以后,他们就开始向下游走,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国家从金字塔的下游,比如说专科层次和普通本科的层次,没有给大家培养出更多的代码程序员,培养的都是程序工程师。

这种单一模式的培养,就使得很多人开始向着就业的金字塔的下游去流动了。即使自己有很高的学历,可是却在做着程序员的这种工作。

比如说像印度,他的培养学校是个金字塔模型,那么他的社会需求也是这个模型,比如说程序员和代码员很可能就是职业学校毕业的和职高毕业的,那么他们就来从事这项工作。

记者:这种高收入和高学历的这些互联网企业的程序员,其实严格意义上不能算是所谓的农民工。但有观点认为,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和学历的这种强关系,已经在逐渐的衰弱了。但是认为低收入导致了拮据的生活方式和心态上的焦虑,才是判定是否属于新生代农民工的一个重要指标。这种说法您觉得有道理吗?

张丽华:新生代农民工,我觉得如果认为他是一个非常令人骄傲的这样的一个身份的话,他不仅仅应该是跟高学历跟高收入挂钩,它还要跟什么?社会对这些职业对社会的科技进步所起到了这个作用,比如说大家会说航天人是吧?

我不管他是航天的高级工程师还是院士,还是在航天系统里的企业工作的一个普通的技术工人,大家都不这样去认为了,总是认为这个行业给国家做了很重要的贡献。

所以新生代的这些IT行业的从业人员,他们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他也是需要一个过程。

比如说我曾经在理工类大学当副教授的时候,在大连理工大学当过青年教师,那时候我们跟学生沟通很多,学生毕业以后也有很多来北京就业的。

到了2000年以后,他们从来没有说,我上大学一定要把我的户口从我们的老家拿出来,为什么?比如说他们家是浙江,在杭州附近的,他们家是在北京的顺义或者是别的地方,他们并不一定需要把自己的户口一定要提出来,带到学校,为什么?因为我们国家随着农村的改革,农村包括户籍人口的改革,他们的宅基地,他们的承包的责任田都是他们重要的家庭资产。如果户口被转出来,可能这些资产会受一定的损失。所以他们上大学的时候并没有把户口转出来,而且还是希望保留。

近年我们国家又出台了新的政策,比如说最近出台的农民的宅基地,或者农村建设用地的一些政策,就是说你即便户口不在农村,你已经去上大学了,可是进城很多年了,在城里已经落户了。那么你在农村的宅基地也是给你保留的,你宅基地上的房子和建筑物你拥有继承权。我理解的话,实际上对他们个人在农村的财产的尊重了和保护。他们未来不再会为自己是农村户口或者是城市户口,就会损失我农村在农村的利益。我是农村户口,未来进城我还有很多的不可逾越的条件来跨越,而他没有打消了这样一种界限。

记者:大家可能一想到通常概念性的农民工,可能就是说学历低、收入低,大家有一个固有印象。现在的新生代农民工,大家可能觉得说你收入低、学历低这个不重要,已经忽视这一块了。

大家可能会更在意说,你个人生活的好不好,你能不能说想吃什么我吃什么想买什么,或者说你上班的焦虑不焦虑,你对自己这份工作到底满不满意,可能就是发生矛盾发生转移了。过去的话,就是说你收入低,学历低才叫农民工。现在的新生代农民工网友调侃说,现在我们这些农民工不是考虑收入和学历的问题。我们自称为农民工,是因为我们每天很焦虑,而且生活并不是自己所想要的,可能他觉得现在农民工是这种状态。

张丽华:你说的我非常理解,我有很多学生也有这个问题,就是说过去我曾经教过的理工科的这些学生们,因为这些孩子们非常努力的从农村考大学考出来以后,甚至带着户口上了大学,然后找了工作留在IT企业,甚至是大企业工作。

他们这个问题我觉得一个城市工业化,也就是我们的城市化和市民化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说我们国家要搞的现代化,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城镇化水平?实际上城镇化水平最终要落实到居民的市民化,就是你要变成这个城市里的市民,你才觉得自己是这个城市的主人,这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他自己心理上的身份感。

所以我们国家的现代化确实是一个很艰巨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的问题,它还是一个社会的心理的这样的问题,社会他就有身份认同,对吧?另外你心理上怎么去看待?

这一点呢,其实我有一个经历可以跟大家分享,而当年去加拿大和美国访学的时候,一般一住就是一两年。在那个时代,我们的同学就会说,我在国内。比如哈工大的一个同学说,我在国内这个工作了4年,没见着一个清华、北大的学生在跟我在一个工厂或生产线。因为我跳槽也跳了4家,而最后我出国了,发现只要在国外的工厂中遇到了中国人,一条生产线上好几个清华、北大的。他说清华的、北航的等等,说为什么是这样的?

原因就是他们那些先工业化的国家,汽车的这种生产线上。我们认为是工人岗位的,实际上他们使用的都是大学本科以上的,而且也都是我们通常说机电一体化,计算机、电脑、自动控制学这些专业的。在生产线上他们的收入,已经不是原来的生产线上的概念了。你比如说每小时几十美元的这样的概念的。他们的收入也是蛮高的,他也能够通过自己的收入来体现自己的价值。而我们国家现在还没有逐渐达到,用你的收入来体现你的社会价值,被大家认同的这个时代。因为大家还是有一点封建意识,觉得你有钱,但是不见得你就应该有这方面的社会地位。

通常我们在身份认同这个问题上,还有一个学者的研究,我们大家也可以听一下。大家到网上也可以查,他是爱丁堡大学的一个华裔的学者,也是从我们北京的著名学校出去的经济学家。他做了一项中国深圳农民工的研究,他(研究)第一代的农民工差不多用了三四十年的时间。改革开放三四十年了,它是差不多15年前的一项研究。他记录了这些农民工通过了30年,仍然没有改变自己的命运。仍然是把挣的钱都寄回家去,燃用挣的钱用来改变自己在农村的那种啊非常艰苦的生活方面。没有留钱给自己在城市里置业,留下来生活,是这样的,他仍然认同他原来的家。这样的一种状况,实际上是我们改革开放初期要付出的代价和阵痛。

他做的研究是在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他研究了英国、法国、德国等一些发达国家、意大利。破产的农民,最穷的农民像我们看摩登时代电影一样。最穷的农民到城里打日工、小时工,这样的人进城之后,什么时候能变成英国伦敦城市里的市民呢?25年。20到25年,那么他变成市民化有什么样的指标?我当时记得,这是一个大家在西方比较公认的一个指标,我们国家现在也开始监测了。

第一,他有固定的一份工作和收入,或者是固定的收入或者是固定的工作,在这个城市;

第二,有一个稳定的婚姻,就是有一个家庭;

第三,有一份自己的住房,那么是固定资产,属于自己的住房的这样的固定资产;

那么第四持有有价证券,或者是我们通常说有自己创业的小公司或者是别人的公司,我参股等等,持有有价证券,或者说有一份自己的小生意,小business。

这样的标志都说明了这个人,已经从农民变成了一个市民这样的标志。那么拿这个标志来衡量我们80年代的农民工,绝大多数应该说都回到了他们的农村,但是他的贡献是把自己的第二代,就是把新生代的这一代培养出上学,接受比较好的教育等等。

那么新生代进城之后,什么时候能够在。比如说有了稳定的婚姻,有了安了家,有了自己的住房,有了稳定的工作,还有甚至有一份自己的小生意。这种市民化,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记者:所以就像您说的,他在这儿在城市落地扎根了,有了自己的工作,有了自己的家庭。他是不是某种意义上算摆脱了,一个所谓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名声?

张丽华:新生代农民工不是一个贬义词,国家是为了便于在就业统计方面方便。因为我们大家知道,统计学用的人群,实际上它是统计学意义上的一种。为了统计方便,把某一类的这种这个特征的人放到一起,本身是没有贬义的。

但是网友们调侃自己,我觉得可能还是觉得自己市民化的程度不够。我刚才说的标准,因为大家知道到了六七十年代,美国的市民化的程度,实际上才只有15年。也就是说,你在美国不管是黑下来还是怎么样,15年之后,你一定是一个什么样的?拥有一定的稳定的收入,稳定的婚姻生活,有一个自己的住房,实现自己能够有一个自己的生意。这个经过15年的努力,是可以做到的,哪怕你身份是黑下来的,最终你可能也能做到。

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得美国显得比英国、老牌的那些工业化国家,更能吸引一些劳动力人口到美国去。我们大家知道那很多的英国人,甚至意大利人、德国人他们的后裔,在他们自己国家工业化之后还去美国打工,绝大多数就是当时的社会底层,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利用这样的一个打工这样的过渡带,使自己成为这个城市里的一个主人和市民,都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当年正是因为美国是用15年,就是我刚才讲的那位学者的研究,用15年就能够实现。很多人就有美国梦,说我用15年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那我去吧。所以当时有一大批欧洲人还奔往美国。

我们国家说,深圳40年了,改变的很少。在深圳打工三四十年,就是新生代的40年中的后10年,是新生代来就业了,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大家都可以自主择业来考虑自己的一个未来的人生是怎么选,自由度已经比上一代增加很多了。

我们国家也是关心他们能够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能够成为城市的稳定的居民,成为这个城市的主人。国家要做什么,要怎么帮助他?

我们大家说,我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还是需要探索的。所以也在统计这样的指标,比如说他们的收入、学历,他们的住房,他们的婚姻。怎么样能把他们这些生活的状态做一个统计,政府才知道要怎么样促进,他们的城市化这样的一个过程。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