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和政府监管,是不是滴滴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

互联网公司垄断,已然成了一股风潮。

互联网企业的垄断形态,无非两种。

于同行,力强虐菜;于用户,店大欺客。

反垄断的显性目的,是遏制上述现象。

而其隐性作用,则是能够让一个个巨头,拥有大公司本该有的体面: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不恶性竞争、对用户真诚、引领市场良性运转……

滴滴虐过菜吗?欺过客吗?

关于虐菜,事关它成为寡头后,是否恶意打压羸弱的一方。

关于欺客,事关有无常态性欺负司机、欺骗用户。

此前,外媒报道有关部门在对滴滴进行相关调查。

但滴滴近些年的市场手段,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并谈不上“虐菜”。

滴滴在并购 Uber 中国,成为绝对霸主后,它的很多商业手段,颇为体面,并未恶意打压层出不群的新势力公司。

不像草莽且稚嫩时期的少年滴滴,在补贴大战中,依靠强大的资本运作能力,拖得多家曾同等体量的平台,苦不堪言。

不过滴滴被怀疑“欺客”的地方,则是大数据杀熟

此前有报道指出,滴滴或存在根据乘客手机型号,分级定价的现象,好手机收费更多,便宜手机反之。大数据杀熟在行业里屡见不鲜,但若根据手机型号一维度,进行价格歧视,着实对用户不真诚,很不体面。

滴滴现有的体面,更多表现在部分社会责任上。

《人民日报》曾发文表示,滴滴出行等分享经济企业创造了大量灵活就业机会,将推动就业方式的改变,使得分配机制更公平。例如 2019 年,滴滴平台在国内带动了 1360 万个就业机会,司机、单车运维等直接就业机会 760 余万个,汽车生产、销售、加油等间接就业机会近 600 万,靠网约车吃饭的人很多。

滴滴也推动了出租车行业往更远、更快的方向发展,顺风车问题后滴滴在安全方面做出了努力。

比如 2019 年 9 月,滴滴发布网约车行业首个安全标准,其中包含了 96 项条款和 19 项安全制度;滴滴曾对外公布,2019 年,滴滴预计网约车安全投入将超过 20 亿元;今年 6 月,道路安全等级标准获批立项,滴滴自动驾驶牵头,加速了该行业的商业化速度。

抗疫过程中,滴滴积极响应。2020 年初,疫情突然爆发,接到武汉医务人员用车求助,紧急开发的仅供医护人员线上叫车的功能开始启用,大年初一下午,由 1336 名司机组成的社区保障车队成立,滴滴也做出了一系列防疫举措。

1 单一事件不足以评价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但对于滴滴来说,履行社会责任中最大的争议点,在于 2018 年顺风车的连续两起奸杀事故,而客服的行为让众人颇为愤怒。当时乐清警方通报称,三次向滴滴索要嫌犯信息,但两次被拒,直到第三次才拿到,整个过程耗时 92 分钟,早已错过救援的黄金时间。

在下线 400 多天后,滴滴顺风车重新上架开启试运营,结果令人乍舌的是,滴滴将女性的服务时间和男性区别开,男性是 5:00-23:00,女性是 5:00-20:00。

令人难接受的是,当时滴滴顺风车的这项整改不在安全上下文章却“限制”女性出行时间,一时间,滴滴顺风车陷入了什么都不做、不负责任、性别歧视、一刀切、懒政等舆论风波,无论做什么都没办法让利益相关方满意。

不可否认的是,顺风车产品积极的社会价值在于,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共享经济思维方便了大家出行、缓解交通压力,然而当时的顺风车陌生人模式给用户带来了出行风险和安全问题,对于体能偏弱的女性而言尤为凸显。

当时,滴滴甚至采用刊登打色情擦边球海报等系列操作,将顺风车打造成了一个“男有豪车,女有美貌”的社交产品,这样的行为增加了安全隐患。

不过,就此能评判滴滴是个“社会责任感弱”的企业吗?对此,我们与互联网分析师葛甲先生进行了讨论。

“其实,这样的说法是苍白的。对于企业而言,除了通过技术降低社会运营成本,给千百万人生活带来便利之外,社会责任感还包括了接受政府管理,切实遵守行政法规和管理条例,与监管方保持合作而非对立的关系。”

事故出现了谁也弥补不了,这时候就要看这家企业后续如何应对、解决问题,当社会强烈要求企业完善流程、机制,我们必须关注的是企业的具体行为,是完全采用高成本手段,还是折中处理,或是一点反应都没有的换汤不换药。

2 民众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诉求需要考量

诚然,民众对于滴滴的社会责任感是有要求的。

网约车是一个新兴行业,占据了那么高市场份额的滴滴,自然也就成为了舆论的焦点,互联网有放大效应,而与大家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滴滴、美团外卖、饿了么等的投诉量,肯定高于诸如百度等纯线上的网络平台,这是逃不掉的。

有人说,滴滴现在补贴少了,打车比以前贵了,但这不是垄断行为,属于动态调价范畴,和企业自主定价权有关。滴滴靠 200 亿美金砸下来的江山,希望多挣些钱无可厚非,我们不能说动态调价是错的,而这里面监管的作用非常大。

而对于滴滴司机的劳动保障问题,我们要知道,这上升到法律而不仅是监管问题了。

滴滴司机超过 1000 万,那么滴滴如何承担得起这么多人的劳动保障,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由于网约车与司机之间只有合约关系没有雇佣关系,因此只解决滴滴司机的劳动保障,就要考虑涉及到类似问题的企业不仅有滴滴,还有美团、饿了么,甚至电商平台和商家。

因此,解决此类问题不光靠滴滴,还要看民意以及行业的健康发展。

其实,部分民众对于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的理解是企业捐款、员工工资等问题,其实这个是很多企业都会做的事情,真正的社会责任感,依然是看对监管的拥抱程度。

3 垄断是不给博弈和谈判空间的

企业都想尽可能地追逐利益,生意不是慈善,在盈利方面监管部门不会强加干预,因为自然垄断是市场行为,做到这个程度不是企业的错。但是利用垄断地位支配市场,最常见的就是降低竞争、消灭竞争,这是监管部门必须杜绝的事情。

有一种垄断行为非常恶劣,就是价格同盟。此前火爆的《庆余年》,多家视频平台合伙用一个价格搞超前点播,这就是典型的价格违法行为,也就是价格同盟,被央媒批评“吃相难看”。

这样做让用户根本没得选,要么不看要么花钱,而且令人无语的是,在市场交易中甚至我们自己不知道买了什么,而超前点播券让我们难以接受的是滥用市场垄断地位,有些肆意鱼肉消费者了,明明《反垄断法》不容许价格垄断协议,价格如此的“巧合”,令人唏嘘。

想到层出不穷的盗版让创作者苦不堪言,但是反过来想,是不是与垄断行为有关?

我们再来看滴滴,很多人抱怨滴滴抽成高,质疑滴滴垄断,其实这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并不是民意。

能拿到桌面上说的事情证明还有得商量,然而垄断是没给大家弹性空间的,龙头决定后拂袖而去,留下的只有签字或离场。

今年 5 月,关于大众质疑的“高抽成”问题滴滴回应称感谢社会公众的监督和批评,列出费用明细,表示已于 2021 年 4 月 21 日成立了滴滴司机委员会,进一步改进和优化平台的抽成制度,这得益于监管部门的作用。

关于滴滴是不是利用大数据杀熟抢用户的钱,我们可以等等相关部门的调查测算,另外一方面也得承认,疯狂补贴是为了短期竞争,根本不是一种健康的运营模式。长期高补贴,哪家企业都扛不住。

而我们在意的大数据杀熟,构成和不构成垄断地位的企业,都可以搞,不过要注意的是,大数据把价格提高了我们反感,如果大数据把价格降低了呢?其实这也违规甚至违法的。

不过我们要知道,如今有监管部门守在那里,想大数据杀熟没那么容易,企业不会为所欲为,就算不能根除大数据杀熟,至少反垄断的效果达到了。

4 写在最后

垄断本身并不是罪,只要没有利用行业的垄断地位干坏事就可以。处于垄断地位的互联网公司反而在行业里面战战兢兢,生怕行差踏错。利用垄断地位干坏事绝对得不偿失。

当年美团进入网约车行业的事件也可以看出垄断地位其实也干不了什么坏事。

2017 年底,美团成立了出行事业部,滴滴也启动了外卖业务,摆出了相互杀入对方核心业务的姿态。到了 2018 年 3 月,滴滴就开通了 9 个城市的外卖业务。并以熟悉的味道开始大量补贴骑手,据说在无锡第一天运营的补贴就花掉了 500 多万。

所以,作为回应,美团生死看淡,不服就干。截至在 2018 年底,已经拿到了包括北京、上海、南京在内的 5 个地区的网约车经营许可证。同样财大气粗的美团也毫不犹疑,启动了新一轮的网约车补贴大战。按美团的数据,2018 年前四个月,仅南京、上海两地的司机成本,就高达 10 亿。

谁都看得出来,这么打下去只能是两败俱伤,而且这两家企业基本也不存在相互并购的可能性。唯一可行的方式,就是通过各自背后的财团进行谈判,摆茶讲数,以一定的筹码交换相互退出对方的领域。可见,互联网行业的垄断地位也不是稳如泰山的。

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的监管,互联网也一样。有时候,市场的矛盾通过市场自身的规则,也能摆平一些问题。当然,行业的监管是非常有必要的。好的监管能够完善行业规则、推动行业发展、解决行业问题。但一些过度的监管可能也会影响行业的市场化生态。

对于滴滴而言,如今的营收已经到了一个阶段天花板,社会舆论已经对营收构成不了什么影响,大家还是需要打车的,而网约车再想挖出些价值有点难,因此需要开展其他业务挣钱。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