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背着你都偷偷干了什么?看完直冒冷汗

近期,小米 MIUI 的一次更新,引起了轩然大波。

小米手机最新版操作系统——MIUI12 中,有一个叫做「照明弹」的功能。顾名思义,这个功能是要把一些之前在黑暗中的东西暴露在强光下,让用户一目了然。

在「照明弹」里,用户可以看到某一应用「自启动」、被其他应用启动以及读取设备数据等具体行为,手机 App 原本不为人知的动作一览无余。

App背着你都偷偷干了什么?看完直冒冷汗
MIUI12 照明弹功能部分截图,左侧为App自启动情况,右侧为App被唤醒情况 | MIUI

个别应用在后台「反复横跳」,频繁启动各种「全家桶」应用,读取用户隐私信息,这些问题在社交网络上引起了很多数码圈和产品圈人士的讨论。这些应用为什么要在后台反复刷数据?对开发厂商来说,自启动和读数据会带来哪些好处?普通用户又该如何防范呢?

刷用户、收数据,APP 启动为了什么?

App 自启动其实不是什么新鲜事,安卓平台也赋予开发者这种能力,只是很多时候在商业背景下,这一能力被滥用了。

要想搞明白 App 的自启动,首先要清楚安卓的核心。它是一个开放开源的平台,追求的是被尽可能多的设备使用。因此对于安卓来说,它想要覆盖的,并不仅仅是手机市场,像广告机、自助购票机等很多场景化的设备也是安卓的猎物。

想要收获更多的应用场景,就要有足够多的接口支持。对于广告机等设备来说,开机自动进入应用程序、即插即用是刚需,因此安卓在设计之初就支持应用程序自启动,有需求的 App 只需调用 API 接口即可实现。

安卓的本意是好的,但却被部分开发者用坏了。由于可以自启动,一些 App 就开始利用这个 API 接口暗戳戳地自己启动自己,一方面刷 DAU(日活用户),另一方面在后台收集数据。

不要小看你手机里的数据,它们在应用程序开发商那里可是宝贝。地理位置、录音、通讯录、剪贴板、相册等等都是有料可挖的数据金矿。

以打车应用为例。很多时候,为了让用户体验更好,平台会设置一项贴心功能,用户在打开 App 的同时,系统自动猜出用户想要去的目的地。比如用户早上在家附近打开叫车 App,系统会自动推荐目的地是公司所在地。傍晚用户在公司附近打开 App,系统猜测用户是要接小孩放学,自动推荐孩子的学校地址。

这一功能的实现主要基于用户在平台上的交易记录,但如果用户的交易数据不足够多时,系统就需要更丰富的用户地理位置数据来预测用户的生活轨迹。这一问题有一个简便可行的解决方案,那就是每隔一段时间在后台唤醒 App,自动收集用户的地理位置。

又如,现在支付 App 都有免密支付的功能。用户在经常活动的位置进行小额交易,是不需要输入密码或者刷脸验证的。这背后也需要 App 定期唤醒,获得用户的地理位置数据,从而进行风险控制。

从 App 自启动中受益的不仅仅是打车、支付这两个场景。事实上,对于大多数 App 来说,拥有自启动的能力都是一个零本万利的事。甚至为了以防哪天万一用得到,很多 App 在开发之初就预留了这一能力。

一般而言,大公司的 App 受到更多的监管,会相对规范,自启动的目的更多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用户。相较之下,一些小公司的应用程序路子会更野一些。

比如偷偷启动麦克风监听或录音,或者访问相册获取隐私照片等等。这些用户数据会被打包售卖,甚至有可能被卖给黑产。这样一来,用户不仅面临着隐私泄漏的风险,更有可能遭受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威胁。

互相唤醒:卡顿、发热的元凶

安卓的开放带来了非常多的「玩法」,其中最为典型的要数 App 的双进程。简单的理解是,当用户启动 App 时,同时启动了这一 App 的两个进程。当用户关掉 App 时,一个进程被杀死,另一个仍在后台运行。

这一操作的目的其实和自启动一样:刷 DAU,拿用户数据。二者对用户带来的困扰也是相同的:隐私泄漏。另外,由于这个「杀不死」的进程一直在后台运行,导致用户手机很快就会发烫、卡顿,需要关机重启,使用感受直线下降。

事实上,「进程保活」一直是 App 开发人员与安卓系统的对抗焦点。对于从草莽时期长出的很多 App 来说,如果后台进程被杀死,那么其「商业模型」将受到根本性的动摇。但是安卓希望对终端用户友好,所以在每一个版本的升级中,都在更新阻碍开发者「进程保活」的方法。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长期与安卓抗争的过程中,App 开发人员开始抱团取暖。同一生态下的 App 互相合作,一个被杀死了,另一个再把它拉起来。在技术社区内,这一方法被称为「进程永生技术」。

在开篇的「照明弹」截图中,你会发现有些 App 会在后台唤起另一个 App,有很大可能是在互相保活。另外,一个 App 唤醒另一个 App,也可能是为了广告刷量。

比如 A 公司在 B 公司的 App 上投广告,那么通过 B 向 A 导流的每一次点击都会为 B 带来营收。所以 B 在后台假装用户点击 A,那么在 A 看来就是一个「真实用户的点击」。B 欺骗 A,从广告效果来说,肯定会对 A 造成损失。

除保活和刷量之外,App 之间互相唤醒还有交换数据的可能。举例而言,社交 App 的数据对网购 App 来说很有用。通过关系链的拉取,能够精准进行用户画像,识别购买需求。

不过,这种数据交换的操作在巨头们没有形成生态之前,是通过 API 接口发生在用户手机上的。在有了生态,特别是各公司纷纷开始建立中台之后,用户数据的交换就慢慢地转移到服务器层面了。

「照明」之后,接下来怎么办?

玩法这么多,感觉防不胜防?事实上,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防范,是用户对 App 权限的控制。如果 App 没有访问权限,那么它每天自启动多少次都是徒劳。

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意识有能力关注手机的权限管理,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更似如此。因此,监管方和平台方需要共同负起责任。

平台方是否有动力负这个责任,其实是需要打个问号的。要想识别违规 App 并督促其下架整改,需要成本投入。目前国内很多应用商店的背后,是手机硬件厂商。如果手机厂商抱着「卖一台算一台」的想法,后续服务就很难跟上。

MIUI 是小米商业化的重要支点,因此从商业角度来说,小米有动力做这件事。「照明弹」功能也确实给 MIUI 平台上 App 的合规性带来了提醒。谁自启动了,谁启动了谁,谁的启动请求被系统拒绝了…… 这些原本就应该让用户知道的信息如今被清晰地展现出来。

「照明弹」推出之后,小米获得了不少好评,但也有人说是个噱头,因为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便是小米,可能也没勇气彻底让违规的 App 整改后再上架。另外,大部分人或许根本没有意识到这照明弹到底照亮了什么。所以,关于用户数据保护和商业伦理的提升,靠企业的自我约束只是起点,这件事最终只有靠更多用户的觉醒来完成。

App背着你都偷偷干了什么?看完直冒冷汗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