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铁蹄”

雷军说,小米的模式是「互联网+制造」。

这显然指的是现在的小米,一个不同于2010年成立之初,为了一块手机屏幕、一家代工厂商忙得焦头烂额的小米。

在过往十年里,小米恰如其时地赶上了智能手机的全生命周期,从开局到全盛、再到如今的几近饱和,智能手机成就了移动互联网,也成就了小米。

小米却不仅仅是一家手机厂商,至少在这位当时已将金山软件送上港交所、在投行浸润多年的知名投资人眼里,小米应该有更大的格局。

“其实很多人不懂小米,”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雷军如是说。

过往几年,雷军多次强调“小米从来都不是一家只做硬件的公司”。实际上,小米在成立之初甚至差点儿成了下一个腾讯。

即使在最终选定智能手机赛道后,小米也一再出圈,做生态链、做家电、做物联网、做“地产”……

「互联网+制造」,也只不过是小米又一次打破常规的疯狂生长。

小米的“铁蹄”

小米之所以是小米,是因为智能手机。

其实,在小米成立之初,也曾抓到过另一个机遇,IM(即时通讯)。

2010年10月19日,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一个学生团队研发出了一款软件,名为Kik Message。

这是一款基于本地通讯录与联系人直接建立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免费短信聊天的即时通讯工具,发布两周内,注册用户数就超过了100万。

当时,本来打算做智能手机、对移动互联网行业高度关注的小米团队,最先关注到了这款软件,仅在一个月后(2010年12月10日),第一代米聊诞生。

小米的“铁蹄”

米聊诞生时,小米还没有手机,不过这不要紧,因为当时的米聊是直接上线到安卓、iOS两大应用市场中的,对于当时拥有多位来自谷歌的大神的小米初创团队来说,干这样一款手机软件自然是轻车熟路。

不过,当时小米团队中鲜有人能够预见,这将是一门体量不亚于小米规划中的主业——智能手机的生意。

自米聊发布后,用户数几乎每周翻一倍,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用户数就达到了100万,这让雷军看到了米聊成为下一代即时通讯工具的希望。

不过,雷军当时有一个担心,腾讯会不会跟进。

雷军当年有三种设想,小米官方授权传记《一往无前》中对此有详细描述:

如果腾讯用QQ这个产品来迎战米聊的话,小米尚有一丝机会,因为QQ在手机上的体验过重,不符合移动互联网短平快的用户体验;

如果腾讯没有犯任何战略错误,选择用完全相同的产品形态来迎战米聊的话,只有在它能给米聊一年抢跑时间的前提下,小米才有50%的胜算;

如果腾讯在一年之内拿出一模一样的产品,那么,腾讯的综合资源是小米的一万倍,小米将处于完全的弱势,届时,腾讯会把全部的工程资源和推广资源扑上来,小米获胜的概率将是零。

结果是,腾讯在这一步上没有犯错,而且跟进得相当及时,甚至在关键时刻集结重兵压线。

为什么当时这家已经成立13年的上市公司会这么在乎这款“小产品”呢?

原因在于,即时通讯是腾讯的“基本盘”,腾讯丢不起。

就在小米开始筹备米聊过程中,偏安一隅的张小龙带着一个不到10人的小团队开始在内部研发同样的产品。经过两个月的内部研发后,2011年1月21日,微信正式上线。

接下来就是一场用户抢夺的近身肉搏战。

在随后一段时间里,用户增长为服务器带来的压力让两家公司压力山大,纷纷调来核心团队开始大军团作战,最后的战局如当下所见——QQ、微信成为腾讯生态体系的两大“基本盘”,用米聊赢得不少关注度的小米最终转向做智能手机这一“正业”上

试想一下,如果当时腾讯晚些时日入场、或者小米有足够的弹药,小米或将不再是现在的小米,很可能已经成了下一个腾讯。

这是小米离成为“互联网大佬”最近的一次,或许雷军不会想到,在此之后的几年里,他需要无数次向人们解释:「小米是一家互联网公司,不是一家只做硬件的公司」。

做即时通讯无果的小米,最终回到了智能手机这条最初规划的主业上。

作为互联网圈内知名投资人、目标全球市场的雷军,对智能手机的商业模式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他将智能手机商业模式总结为“铁人三项”——硬件+软件+互联网。

小米的“铁蹄”

用雷军的话解释就是,“把软件、硬件和互联网融为一体,可以另辟蹊径、‘降维攻击’”。

现在回过头来看,雷军提出的“铁人三项”和乔布斯做智能手机的“封闭体系完美论”如出一辙。

不过也正是用这样的商业模式,雷军“劝服”了一个初创团队,最终将小米手机带进了全球前五。甚至在今年Q3,小米手机全球出货量首超苹果,全球市场排名位列第三。

同样是在做智能手机这几年里,在手机厂商同行眼里,有点另类的小米还做对了另一件事——小米生态链。

2013年年底,雷军做出一个决定——用投资的方式孵化智能硬件公司。

雷军在小米成立之初提出的“铁人三项”模式不仅适用于智能手机,同样适用于大部分智能硬件。

这就是有了后来众人皆知的小米生态链。

谈到小米生态链,就不得不提及另一位小米联合创始人,刘德。

刘德是工业设计科班出身,开过设计公司、当过大学老师、到过美国顶尖设计名校留学深造。进入小米后,主抓的是小米手机的工业设计,与雷军不同,在受命搭建小米生态链之前,刘德还不曾干过投资这件事。

正式接手搭建小米生态链工作后,刘德从内部组建起一支小型投资团队,和刘德一样,这个投资团队成员是由工程师和设计师组成,对于投资这件事儿,都是只听过、没干过。

正是这支毫无经验的投资团队,在短短几年时间里,用工程师思维投出了一个小米生态链,小米生态链也不负众望地在互联网世界里,为小米划出了自己的疆界。

回到最初小米的设想,雷军最初为这支投资团队“划的重点”是「手机周边」。

早年间小米投资或孵化出的做移动电源的紫米、做数据线的硕米、做智能手环的华米、做蓝牙耳机的万魔声学,都是沿着这一思路。

在开启生态链计划时,雷军曾为小米定下“5年内投资100家生态链企业”的目标。

100家生态链企业自然不会全都是「手机周边」,「手机周边」之外,小米生态链还有另外两个圈层——「智能硬件」、「生活耗材」。

小米的“铁蹄”

与小米生态链计划几乎同时展开的,还有小米的IoT业务,小米的IoT业务最初源于一个Wi-Fi模组。

2014年年初的一天,小米联合创始人黄江吉带着高自光、殷明君,拿着一个Wi-Fi模组找到雷军说,“我们研发出了一个Wi-Fi小模组,只要把这个小模组放到任何一个硬件里,这个硬件立刻可以被手机控制,从而连接到我们的IoT网络中。”

现场,他们还通过手机、灯泡为雷军进行了Demo演示。

在这之后,殷明君的创业团队被小米收购,小米IoT部门初步形成。

小米当时的IoT业务开展的并不顺利,在外部与家电厂商寻求合作屡屡碰壁后,他们最终将Wi-Fi模组首先应用到了小米生态链企业智米的空气净化器上。

某种意义上来看,小米的IoT和生态链天然互补,生态链为IoT提供了落地空间,IoT为生态链提供了更高的价值和意义。这也成就了后来小米相对封闭的生态。

随后几年时间里,小米生态链通过“效率”、“成本”两把尖刀,硬生生在互联网世界中划出了一道印记,这道印记被称为“小米模式”。

在小米生态链出现之前,BAT是摆在所有互联网创业者面前的三座大山,吴晓波在《腾讯传》中曾这样写道:

在风险投资界甚至流传着这样的一个说法:

当一位创业者向投资人解说自己的项目的时候,必须要回答一个问题——腾讯会不会做这个项目?或者,如果腾讯进入,你如何保证不被“干掉”?

雷军也曾表示,“在我们布局IoT的同时,也是为了绕开BAT三座大山。”

IoT+生态链,让小米绕开了“三座大山”,开辟了一个新战场。尤其随着智能家居、产业互联网等概念在国内兴起,在其他互联网创业者眼中,小米开始成了一座想要“绕开”的山。

小米的“铁蹄”

近日在科创板上市的平衡车领域的头部企业九号机器人,也是小米生态链早期投资的智能硬件企业之一。早年间,九号机器人创始人高禄峰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透露:

当时正在思考生态链布局的小米已经将我们的竞争对手都看过了,换句话说,如果小米不投我们,投了别人,我们会非常被动,于是我们开始主动接触小米。

最终小米投资了九号机器人,2015年10月19日,两家合作的第一款产品「九号平衡车」,售价1999元,再次打破了行业定价规律。

小米的“铁蹄”

对于将硬件净利润不超过5%的写进招股书的小米,众口不一。有人认为,小米这是用低价扼杀了国内同行的生存空间、创新空间;也有人认为,这是又一家有野心的中国企业的崛起。

倒是在翻看《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一书时,雷锋网在雷军为这本书写注写的序中看到这样一句话:

随后几年里,小米陆续投资或孵化了近300家企业,在互联网世界里构建起了小米的疆界,小米这条“鲶鱼”也悄无声息地游进了家电领域。

与其他手机厂商同行不同,小米一直都是一家不安分的手机厂商。

在建立小米生态链之前,小米已经亲自下场做了路由器、智能电视。其中,小米电视的灵魂人物是小米第八位联合创始人,王川。

说起来,王川其实不在小米初创团队之列,也没有和雷军一起喝过那碗小米粥,不过,王川却是又一位在加入小米之前就已经实现了财富自由的人。

王川同样是一位“带资进组”的硬件专家。

2012年,加入小米之前,王川就看到了智能电视这一市场机遇。当时,苹果、谷歌都已经推出了电视盒子,王川的多看科技也开始着手面向国内市场研发这一款产品。这一产品最终在当年11月面世,被命名为小米盒子,成为王川带给小米的第一份“礼物”。

小米的智能电视要比小米盒子晚一年,那时的智能电视更多是被称为互联网电视。

与众多互联网风口一样,2013年,互联网电视风口同样引来了不少虎狼之师。

9月5日,在小米2013年年度发布会上,小米电视正式亮相,售价2999元。

小米的“铁蹄”

然而,即便在国内,想要做互联网电视的也不只小米一家。国内主流电视厂商联合互联网厂商同期发布的互联网电视并不少见。

9月3日,爱奇艺、TCL联合发布“TV+”,经典版TV+定价2999元;

9月10日,阿里、创维联合发布第一款互联网电视——搭载阿里TV操作系统及创维天赐系统的创维酷开55K1和42K1;

……

此外,当时还有个风头无两的乐视。

乐视在5月发布的超级电视S40直接将售价直接压到1999元,X60在9月23日宣布与腾讯达成深度合作,由腾讯旗下综合性电商平台易迅网通过“集采、包销”方式销售乐视TV·超级电视X60。

小米的“铁蹄”

当年,幼年的小米电视并不是一枝独秀,甚至算不上出彩,也正是这个看似不突出的“幼崽”,自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坚持到了现在,并成为今日决定小米江湖地位的一款关键产品。

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小米电视出货量破千万台,乐视却再也不是那个曾经的乐视。

正是由于在小米电视上的大获全胜,当小米在2019年大刀阔斧地进入大家电领域时,王川再次披甲上阵。

在小米官宣进入大家电领域之前,已经早早通过生态链摸进了大家电领域:

2017年3月11日,小米生态链企业云米发布了云米互联网智能冰箱,随后,云米又发布了互联网洗衣机;

2017年8月10日,做空气净化器起家的智米发布了1.5P全直流变频空调;

……

在2019年4月的小米电视发布会上,雷军再次提及,“大家电业务是小米AIoT战略重要组成部分和未来10年持续发展蓝图的核心拼图之一。”

对于小米做家电,雷锋网接触的不少行业人士都表示,对于要做智能家居产业链的小米而言,做家电也在意料之中。

互联网厂商做大家电、做白电会有什么门槛吗?

雷锋网向家电行业资深专家了解到:

小米的大家电事业部成立后,不到一年时间里,通过「小米」、「米家」两个品牌布局了“空冰洗、厨卫电”在内的几乎所有家电产品,甚至在年底还发布了小米互联网空调,着实还是为董小姐捏了一把汗。

小米的“铁蹄”

2013年,在央视年度经济人物颁奖典礼上,雷军与董明珠定下“10亿赌约”时,曾有一次戏剧性的对话:

如果全世界的工厂都关掉了,你还有销售(额)吗?

我觉得董总是在挑拨离间,小米用的是最好的工厂和最好的供应链……

(如果)我(的工厂)不给你做呢?

今天强调的是专业化分工,做工厂的把工厂做好,做产品的专心做产品……

那我空调给你卖算了。

可以考虑呀~   

董小姐有所不知的是,雷军当时说的可以考虑的不仅仅是“小米卖空调”,还有“小米开工厂”。

在事后回忆起这次很大程度上节目组安排的“对赌”时,雷军坦言:(当时)确实有点膨胀了。

“膨胀”是因为小米创立前三年吃到了功能机转智能机的红利,一直处于“疯长模式”,手机销量和公司估值像是吹气球一样在快速飙升。到2014年,小米手机已经以12.5%的市占率位居国内第一(全球第三)。

小米的“铁蹄”

2014年年底,小米完成又一轮11亿美元融资后,估值高达450亿美元,5年翻了180倍。

承认“膨胀了”是因为在三年疯长后,小米开始遭遇增长瓶颈,增速放缓,甚至开始受到质疑。

美国《华尔街日报》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小米2015年未能达到8000万部智能手机的销售预期,投资者也开始质疑该公司高达450亿美元的估值。

在随后接受媒体采访时,雷军也透露,小米从2016年提出“要敬畏制造业”,并开始大规模补课硬件、下决心植根制造业。

经过三年补课,小米智能工厂最终出现在雷军今年的十周年公开演讲中。

雷军说,为了做这间工厂,小米在过去三年时间里投资了110家做智能装备的公司。

小米的“铁蹄”

在年底的MIDC 2020上,小米智能工厂的部分细节逐渐对外公布:

除了贴片机,其它绝大部分生产设备采用的都是小米自研的设备。

一期工厂中除了上下料外,实现了全部智能化,一期自动化率达到63%,年底对整机组装和包装环节优化后,自动化率提升至75%。

小米的“铁蹄”

同样是在年底大会上,小米智能工厂的三年规划和整体规划图也被和盘托出:

2019年,进行自动化建设,通过机器人与自动化建设替代人工;

2020年,进行网络化建设,通过全面网络化进行数据采集和应用;

2021年,进行智能化建设,实现基于数据和知识的智能决策。

小米的“铁蹄”

从做手机跨到做智能工厂,跨度究竟有多大?

雷锋网向智能制造相关从业人士了解到:

自动化只是智能工厂的初级阶段,目前自动化产线相关技术也已经比较成熟,只要找到合适的人,有足够的经费投入,已经算不上什么门槛。

推进智能工厂,并不能降低小米手机的成本。手机是一个迭代非常快的产业,生产手机外壳或相关零配件的专用机床,往往三个月到半年就要更新换代,这方面生产设备的成本非常高。即便是智能工厂,成本也不低,所以小米的智能工厂,目前更多应该是应用在市场周期更长的高端手机,例如小米10至尊版。

小米智能工厂的想象空间是基于小米对于用户需求的收集反馈,打通消费者需求、研发和制造的闭环,类似阿里的犀牛智造。

雷军是在不惑之年创立的小米,他曾说,改变制造业是小米的终极梦想。

现在,10岁的小米正在用互联网改变制造业,也在用制造业改变小米。

如果在小米公司内部孵化硬件企业,必然会降低公司的专注度,这对公司的发展是致命的。

小米成长初期,雷军曾这样考虑。

因此也就有了“不做航母,做舰队”一说,有了小米生态链。

不过,在小米成立十年之际再回头看,你会发现,通过投资、孵化,在手机之外,小米前冲后撞,给自己开辟出一个广阔的疆域。

我们可以看到,小米除去有手机、音箱等智能硬件外,同时:

在家电行业,就“功能机”转“智能机”之际,抓住机会,跨界争夺红利期;

在制造行业,凭借自身供应链优势、互联网基因,借政策东风,加码加力;

甚至在地产行业,在智能家居、智慧社区中,也可见「小米+生态链+金山云」组合的身影。

小米曾经官宣,在物联网周期内,小米有「1+4+X」的战略布局。

而其实,真正的小米,似乎没有边界。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