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的WWDC上,苹果首次宣布了将于年底前推出基于自研的“Apple Silicon”芯片家族处理器的计划。
这标志着苹果已决定放弃英特尔的x86架构,转投ARM。采用x86架构英特尔处理器的较轻负载设备——MacBook成为这一历史性变革的重要“亲历者”。
北京时间11月11日,海报中所描绘的重磅猛料“One More Thing”与我们如期而至。苹果首款自研电脑芯片M1伴随MacBook Air、MacBook Pro 13和Mac mini正式问世,这是否将是一次意义深远的举措?它能否改变处理器市场乃至PC市场的远景格局?
革命,这个词今天已经在科技圈里被用烂了,但对于苹果架构转变这件事来说,它确实衬得上这么一个响亮的动词。架构革命往往意味着,打破目前固有成熟模式,从底层硬件自下而上完全重塑一套软硬件系统和生态。
实际上正是这些架构革命造就了苹果Mac今天的市场地位,几乎每一次架构变革都让苹果Mac顺应时代乘风破浪。
2005年,这是苹果历史上第三次发起架构变革,也正是这次从PowerPC架构转向英特尔x86架构的操作,令苹果Mac产品迎来了长达的15年的快速发展。
借助着英特尔处理器的成熟基础和苹果自身OS的发展理念,苹果的Mac成为目前PC市场上不同于Wintel产品模式绝无仅有的存在。
既然苹果使用英特尔处理器让Mac获得空前发展,苹果为何还要突破舒适圈主动求变?最核心本质的思考是未来移动互联网的生态需要大融合。
很简单的一个道理,今天我们在手机上每天看的抖音、B站各类移动应用与PC之间的使用场景是完全割裂的。
这些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应用已经演变成人们最重要的生活方式,但它们并不能无缝运行在我们的PC上面,不管是Windows 10系统还是macOS系统,面向ARM架构开发的移动端应用都需要针对x86架构重新进行适配或虚拟化运行。
所以,我们在PC端虽然也能使用微信、B站,但它们都需要以一款独立的PC应用或者以独立的网站形式运行。这不仅割裂了用户很多的移动端和PC端的使用场景,也大量增加了开发人员的工作量。
此外IoT、5G等万物互联场景,都要求未来设备间的信息交流、生态融合必然要求芯片向低功耗高数据并发的方向发展。
而ARM由于其基于简单指令集的特点,不仅设计更简单、迭代效率更高、还具有高效能低功耗的特点,特别适用于未来人们数字生活的需要。
反观x86架构,它基于复杂指令集,虽然在游戏、渲染、电影后期这些重度负载需求当中有一定运算优势,但x86架构芯片本身设计复杂,功耗相对较高,开发困难,技术路线相对缓慢,越来越展现出应用前景的专业性和局限性。
所以,PC作为我们日常的重要交互媒介之一,必然走向更广泛融合的方向。架构变革是一道必然要跨越的门槛。
苹果的创新方式,从来都不是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苹果无疑是科技发展历史上“最会吃螃蟹的人”。
传统手机向大屏手机变革的时代,英雄辈出。HTC、多普达都曾经是触屏手机的先驱者,然而当苹果的iPhone问世之后,苹果便主宰了触屏手机的未来格局。
回到PC架构变革,苹果同样不是PC架构变革的先驱者,但先驱们都失败了,而苹果是唯一可能成功的。
其实往前倒退8~10年,微软和英特尔早就已经意识到了x86和ARM必然会有架构之争,于是早早开始架构引领尝试。
那些年微软大力主推Windows Phone,一款又一款彩色的Lumia的确为当时的手机市场带来了变化,英特尔也在2012年~2015年之前主推过Atom处理器的x86架构手机,并且让Atom同时支持Windows系统和安卓系统。微软2012年开始推出基于ARM架构的Surface RT,首次从PC端尝试向移动化的生态转型。
当然,这些努力后来的结果我们都是知道的,随着英特尔全面放弃移动处理器业务,微软Windows Phone在市场上彻底绝迹,非x86架构Surface的体验大崩盘,彻底宣告了这些融合转型的失败。
微软败了,Windows系统的生态环境和长期的使用方式,都限制着这些应用模式转型难以与移动融合,ARM架构的Surface体验又十分糟糕。
英特尔败了,x86架构高功耗,复杂的兼容性挑战注定它无法胜任与未来移动世界的接轨,所有新兴的未来领域都选择了ARM而非x86。
但苹果不一样,苹果的关键是系统和生态都掌握在自己手中,macOS可以在x86芯片上运行,也可以通过适配在ARM上面运行,macOS里面的重要软件也可以通过可预期的努力实现全部适配。
苹果要做的,就只是等待时机,当苹果生态羽翼丰满,从x86架构转向ARM就变得顺理成章。
M1是苹果首款自研芯片,也是第一款用在Mac系列上的自研SoC芯片。M1采用5nm工艺,拥有160亿个晶体管,集成了CPU、GPU和缓存。
8核心中4个主打高性能,另外4个兼具高效能。单个高效能内核就可以比肩MacBook Air系列双内核的速度,这也意味着M1更加高效。
5nm制程工艺让我们对这款搭载ARM处理器的MacBook也多了些期待。官方称M1的CPU性能和GPU性能比之前的笔记本芯片都要快。
从参数来看,M1的单核性能提升有限,但多核性能提升巨大。首发产品包括了MacBook Air、MacBook Pro 13和Mac mini,除了搭载上全新的M1处理器之外,MacBook系列的整体设计相比上一代没有大的变化。
作为自研处理器M1的首次亮相,苹果并没有采取保守策略,而是非常有信心的直接给MacBook Air和MacBook Air Pro以及Mac mini都上了M1,这说明在苹果看来M1的性能满足MacBook笔记本产品的需要是没有问题的。
那么问题来了,更吃性能的iMac、iMac Pro、Mac Pro什么时候上M1?毕竟在苹果自研处理器达到英特尔和AMD旗舰水平之前,苹果没有理由为了推广ARM架构,而让这些重负载产品反向降级。全面更换ARM架构只是时间问题,对苹果来说,2年或许是一个不错的时间尺度。
当然,处理器的性能至关重要,但如果能在首发的产品上实现苹果所预期的性能体验,那么架构转型的第一步就算实现了。
更多体验细节的部分则由系统和软件的优化完成,好在苹果更换架构并不是一时拍脑门的想法,面对这项复杂的工程,苹果很早就开始了系统、软件的迁移和开发者迁移工具的研发。
比如macOS最新的Big Sur系统,Big Sur系统不仅流畅运行在ARM架构的展示机上面,就连Photoshop、Lightroom、Final Cut Pro、Office、Maya这些偏向生产力的专业领域软件都已经能够完美适配运行。
Big Sur的基础架构也经过优化,以解锁M1芯片的实力,包括用于图形处理任务的Metal和用于机器学习的Core ML等开发者技术。
此外,为了帮助开发者快速将更多软件千亿到新的架构平台上面,苹果还推出了同时支持x86架构和ARM架构的Universal、Rosetta、虚拟化等一套解决方案。
通过这些套件,开发者可以在短时间内将目前软件迁移到ARM架构的macOS上面。
可预见的未来,ARM Mac肯定将与目前移动端的iOS进行生态融合,未来在iOS上面运行的应用和开发者新创造的应用,将无需二次调试,就可以同时在iOS和macOS上面运行。
PC端和移动端将变得模糊,二者将完全实现统一。到那个时候,苹果甚至会发布一款大一统系统,从此苹果所有设备都将使用统一的操作系统。
进一步展望未来,苹果不需要再跟随英特尔迭代周期去发布新的Mac产品,同时由于不再需要维持x86架构的专利技术费用,芯片只需要代工费用,Mac设备整体成本也将进一步降低。
接着,苹果会为了提高这种统一性PC的普及,推出价格相对优惠的入门级设备,令消费者通过苹果的产品生态得到前所未有的统一体验,并逐步替换iMac、Mac Pro等高性能品类,进一步蚕食普通x86架构的市场份额,接近大众消费。
而x86架构则会在市场的板块运动中逐渐走向边缘需求、顶端需求、重度负载需求和企业化需求,偏离绝大多数用户轻松的日常生活,成为纯粹的生产力工具。
以上便是苹果构思的剧本。至于剧本是否会按苹果既定的方向顺利发展,还要看苹果以及其他PC厂商的后续操作。目前这个阶段恐怕谁也难以给出肯定的回答,毕竟科技产业是当今最高速发展的行业。但只要按照这个既定的方向走,苹果无疑是那个最有可能打破x86行业壁垒,一改PC市场格局的厉害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