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Barry
来源:创业邦(ID:ichuangyebang)
520 亿美元(约合 3637 亿人民币),全球芯片史上最大的一笔收购案正在进入倒计时。
据英媒 London Evening Standard 报道,英伟达(NVIDIA)将以这个巨额数字收购英国最大的科技公司 ARM,目前双方已进入排他性的谈判阶段,预计今年夏季末完成交易。2016 年,日本软银集团曾以 320 亿美元收购 ARM,四年间溢价 200 亿美元。
据悉,软银对于此次出售 ARM 还颇为费心,找来高盛为其物色下家。高盛曾找到苹果,但被后者拒绝。随后,高盛试图成立一个包括高通、三星和英伟达在内的财团进行收购,但最终,英伟达成为了唯一一个对 ARM 感兴趣的买家。
软银为何如此急于出售 ARM?
几个月前,由于孙正义主导的软银愿景基金亏损,软银 1.4 万亿日元巨亏的消息曾刷遍整个科技圈。
为了快速翻盘,软银推出 4.5 万亿日元的“疯狂”变现计划。
截至 8 月 3 日,软银通过出售美国移动通信巨头T-Mobile 股份、利用阿里巴巴股票期权融资等方式,已完成了 4.3 万亿日元的筹资计划。
ARM 成为孙正义变现的下一个目标。
如果交易达成,将彻底改变芯片市场格局。英伟达的创始人“皮衣教主”黄仁勋得到梦寐以求的 CPU 帝国,再加之传统优势领域 GPU,无论是在消费级还是在数据中心业务上,都可谓如虎添翼。英特尔的颓势将愈发不可阻挡。
而对于包括华为在内的中国企业来说,则又是当头一棒。
英伟达 +ARM,前后包抄英特尔
事实上,市场上几乎每一部手机、平板或者智能手表都在使用 ARM 架构的芯片。这就意味着每一芯片被卖出的同时,ARM 就赚得一份专利授权费用。
ARM 的产品就是 IP,拥有数以千计的专利授权,其商业版图也不仅仅涵盖移动处理器,还包括显卡,无线网卡和服务器芯片,以及软件开发工具等等。
据 Strategy Analytics 报告,2019 年第二季度移动 GPU 市场出货量,ARM 也以 43% 的份额位居第一。简单来说,如果你想打造一款移动设备,就离不开 ARM。
英伟达在 GPU 方面可谓一骑绝尘。根据 JPR 数据显示,在 2019 年第四季度占有 73% 的独立 GPU 市场份额。
特别是 GPU 将在 AI(人工智能)训练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根据预测,数据中心 GPU 的相关业务将会在 2024 年达到 1000 亿美元的级别,英伟达作为全球最大 GPU 公司,无疑将成为最大受益方。目前其在全球 AI 芯片公司榜单中已经位居榜首。
英伟达在 2021 财年 Q1 财报中,数据中心业务同比增长 80%,收入首次突破 10 亿美元,也将在今年超越游戏业务成为未来最大的增长点,亚马逊 AWS、微软 Azure、谷歌云、阿里云都已经成为其重要客户。
今年以来,英伟达正在通过收购加强其在数据中心的竞争力。4 月 27 日,英伟达以 70 亿美元完成对以色列 Mellanox 的收购。5 月 4 日,英伟达宣布收购数据中心网络软件公司 Cumulus Networks。
下一个目标,就是 ARM。
其实,黄仁勋对于 ARM 平台也是情有独钟。早在半年前,英伟达已经发布了一个用于构建 GPU 加速 ARM 服务器的参考设计,将 GPU 加速从 X86 平台扩展到了 ARM 平台上。
他也对 ARM 的发展尤为看好,他预测,如今 ARM 已拥有超过 1000 亿台计算设备,而在未来几年,该数字将超过 1 万亿台。
英特尔的主场则在 PC 和数据中心的 CPU 领域。
在 PC 和数据中心的 CPU 市场份额上,英特尔分别占到了 80% 和 90% 左右。英特尔也正在积极推进向以数据为中心方向转型,在数据中心业务的带动下,2020Q2 财报营收同比增长 20%。
在数据中心进入到人工智能时代后,英特尔也通过收购 Movidius、Nervana、Habana Labs 等 AI 芯片公司,来提升其在 AI 的竞争力。但无奈,英伟达在 AI 领域布局较早,已经占据先发优势。
在移动市场,可以说英特尔已经完败。
ARM 也正在不断侵蚀英特尔的固有领地,苹果、三星先后宣布自研基于 ARM 的 PC 芯片,亚马逊 AWS、华为的服务器芯片也已经加入到 ARM 阵营,尤其在这些巨头的带动下,其产业影响力深远,其他厂商也有很大可能跟进。
ARM 众多的大客户、强大的生态能力,和英伟达可以实现很强的互补和融合。
如果成功收购 ARM,英伟达将具备完整的 CPU+GPU 能力,能够构筑一个横跨移动、PC、服务器端的生态帝国,这将给英特尔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
7 月 9 日,英伟达市值首次超过英特尔,图源:Bloomberg
就在今年 7 月初,英伟达股价再创新高,一度超越英特尔成为美国“最有价值”芯片公司。其股价在过去五年暴增 1900%,市值成功反超英特尔,黄教主的霸主梦似乎近在咫尺。
想要收购成功,没有那么简单
ARM 作为全球最大的芯片 IP 供应商,三星、苹果、华为、高通、英伟达、联发科等都是其客户,在 2019 财年 Q3,基于 ARM 技术的芯片出货量达到 64 亿颗,再创历史新高。
ARM 生态之所以如此繁荣,其保持的中立性功不可没,而英伟达收购 ARM 将会对芯片市场格局造成极大影响。
ARM 联合创始人 Hermann Hauser,图源:BBC
ARM 联合创始人 Hermann Hauser 在参加 BBC 的采访时表示,如果英伟达收购了 ARM,那将是一场灾难。
他在采访时称,ARM 最重要的业务模式就是可以将芯片 IP 授权给任何国家的公司。软银不是一家芯片公司,所以才保持了 ARM 的中立性。如果 ARM 被英伟达收购,将结束 ARM 在全球的中立性地位,成为特朗普手中的武器。
英国议员们敦促,政府应该干预 ARM 与英伟达之间的谈判,以确保 ARM 继续在英国创造就业机会,并将总部保留在剑桥。另外,剑桥工党议员丹尼尔·泽克纳称,政府应该确保这些条款在出售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得到执行。
届时,无论 ARM 如何宣传自己的中立性,被美国公司收购后,ARM 作为唯一”非美国主流芯片架构”的优势都会荡然无存。
虽然英伟达也属于半导体公司,但是它与 ARM 目前的客户并不存在直接竞争关系,因此通过反垄断审查的机会将比苹果和三星高一些,但是由于同处半导体行业,这笔收购会使得其在手机芯片和图形芯片市场上都占据主导地位,因此还需要通过各个国家的反垄断审查,这无疑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诸如此类以失败告终的收购案不在少数。2018 年,曾经轰动一时的高通以 440 亿美元收购恩智浦案,就曾因未在期限内获批告吹。虽然高通已经获得全球其他 8 个国家监管部门的批准(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等),但由于在最后期限中国并没有给出“允许”的答复,这场历时 21 个月的全球芯片史上最大收购案才最终落下帷幕。
如果整体出售遭遇阻碍,软银也将考虑将 ARM 分拆出售或者上市融资,实际上近两年,软银就已经开始着手操作了。
2018 年 6 月,软银正式将 ARM 中国公司 51% 的股份出售给包括厚安创新基金等在内的中国投资者,ARM 则保留了 49% 股权。此举,不仅可以帮助软银套现 7.752 亿美元,而且当时还打算将合资公司在A股打包上市,进一步变现。
今年 7 月,ARM 公司宣布,计划分拆两大物联网业务,由母公司软银集团运营。分析称,此次分拆可能是为了 ARM 重新上市做准备,为了拿出更亮眼的财报盈利数字,以解决软银的财务之困。
此外,英伟达仅收购 ARM 的一部分业务,也是有可能的。例如,ARM 的服务器业务在整个市场上份额不大,且亚马逊、华为等公司是 ARM 服务器业务和英伟达的共同客户,会更加容易通过反垄断审查。当然,这也要看软银是否愿意分拆 ARM 进行出售。
华为等中国企业躺枪,未来何去何从?
如果英伟达正式达成对 ARM 的收购,变成一家美国公司,或将对广泛采用 ARM 授权的中国芯片设计企业是当头一棒。国内企业是否会受到美国禁令的影响,还能否得到 ARM 的授权,都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就拿华为来说,虽然已经拥有了 ARM V8 芯片架构的永久授权,一旦 ARM 被英伟达收购,如果美国仍然不解封华为,那么华为就永远都无法获得 ARM 公司的最新芯片架构授权,竞争力无疑将大打折扣。
为了解决“卡脖子”问题,更多的中国企业也不得已转向 RISC-V,并将其视为“备胎”。
与英特尔 X86 架构和 ARM 架构相比,RISC-V 还很年轻,诞生于 2010 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团队的一个新项目。其最大的特点是精简(模块化,可扩充)、开源、免费,而这些特性在芯片领域尚属首次。
“以前 X86 的知识产权被 Intel 和 AMD 所垄断,而 ARM 的授权费又十分昂贵。在 RISC-V 开源架构下,没有了知识产权的制约,谁都可以做芯片,中国企业有机会依托 RISC-V 获得更多创新。”对于 RISC-V 的未来,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也给予充分肯定。
在贸易战期间,RISC-V 是否涉及美国出口管制条例,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论。为了让中国企业吃下“定心丸”,RISC-V 基金会近期也已经将总部注册地从美国迁移至中立国瑞士。
华为发言人也在第一时间表示:我们支持 RISC-V 基金会将瑞士确定为开放源码开发的中立场所,使开源尽可能开放对业界来说是重要的。
目前,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企业投入到 RISC-V 的生态当中。国内的中科院计算所、华为、阿里巴巴等在内的 20 多家机构,都加入了 RISC-V 基金会。数据显示,中国大约 300 家以上的公司都在关注或以 RISC-V 指令集进行开发。
发展至今,已经有不少企业基于 RISC-V 构建了开源芯片关键技术,推出了相关产品,例如,阿里巴巴旗下平头哥推出 12nm 工艺,搭载 16 个核心的 RISC-V 处理器玄铁 910,华米科技 2018 年发布了基于 RISC-V 打造的可穿戴处理器“黄山 1 号”等等。
刚刚过完十周年生日的小米,旗下的小米长江产业基金也在 8 月投资了一家致力于 RISC-V 架构的处理器 IP 开发商芯来科技,其处理器已经实现客户导入和量产。
西南证券报告指出,在半导体的历史上,X86、ARM 作为主流架构一直都占有着很大的市场。但随着物联网时代的来临,RISC-V 作为新兴架构,以其精简的体量,或许在未来的 IoT 领域中能取得绝对的优势。
凡事都有两面性,自由度过大也会带来一些问题。
RISC-V 采用了 BSD 开源许可协议,虽然自由度很大,允许使用者使用、修改源代码,也可以将修改后的代码作为开源或者专有软件再发布,有助于 RISC-V 产业化,但是不同利益主体“七国八制”的生态也容易产生分支和碎片,不利于形成标准化统一架构。
专家也指出,RISC-V 目前还仅仅专注于处理器领域,而 ARM 除了处理器之外还有 GPU、ISP 等一系列 IP。换句话说,用 ARM 可以直接做出整个 SoC,而用 RISC-V 的话仅仅只能做处理器,还没法涵盖其他 IP。
与 ARM 公司花费了 30 年才建立起的生态相比,RISC-V 目前也只是万里长征刚起步,整个软件生态的成熟度还无法与之抗衡,典型的商业模式也有待验证。
还有一点不确定性,如果 ARM 落入到苹果的竞争对手,例如三星、谷歌、亚马逊、微软等手中,也有可能倒逼苹果转向 RISC-V 阵营,以其行业的带动作用,相信会大大加速 RISC-V 生态的繁荣。
但无论如何,对于当下的中国企业来说,RISC-V 可能是唯一的一缕“曙光”。未来,在芯片架构领域,英特尔、ARM、RISC-V 三分天下的格局或将上演。
写在最后
据路透社报道,特朗普政府本周一宣布,进一步收紧对华为的限制,禁止华为购买外国制造商使用美国技术生产的芯片,同时禁止芯片代工厂使用美国设备为华为定制芯片,即日生效。
这意味着,今年秋季上市的华为 Mate 40 系列,在其搭载的麒麟 9000 芯片(基于 ARM 架构)库存用尽后,可能无法从第三方购买,近乎断绝了所有出路。
如果,再加之 ARM 成为美国公司,必然会再次雪上加霜。物极必反,中国芯片行业到了一个最黑暗的时候,但也在迎接一个自研的最好时代。
参考资料:
1、《Nvidia 考虑收购 Arm?打的什么算盘!》,半导体行业观察
2、《被英伟达超越,被苹果放弃,英特尔能否像微软哪样再次崛起?》,杨剑勇
3、《中国芯片人才储备严重不足,RISC-V 有助摆脱“卡脖子”困境 》,新智元
4、《RISC-V 架构下“中国芯”的故事会从它开始吗?》,APP 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