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大神终入蔚来

  出品虎嗅科技组

  作者宇多田

  早在今年年初,我们就得到了中国自动驾驶独角兽公司 Momenta 的灵魂人物之一,AI 技术大佬已经离职的消息。当时这个消息,对自动驾驶技术圈,乃至整个中国 AI 图像识别圈都产生了震动。

  他在学术圈究竟是什么地位,一位百度自动驾驶工程师兴奋得告诉我:

“他是 AI 图像识别检测圈无人不晓的大神啊!Resnet 和 faster rcnn 是当下深度学习发展阶段的重要里程碑。Resnet 不同于以往的网络,它试图拟合残差,训练速度快。目前也是各种深度学习应用的 backbone;而 faster rcnn 是两阶段目标检测的 sota 技术,无敌的存在。

而任少卿,基本是这俩深度学习算法相关顶级论文的参与作者。Faster rcnn,他是一作!”

  众所周知,自动驾驶系统的很大一块组成功能,便是“目标感知”。所以有消息人士告诉虎嗅,当时 Momenta 对外宣传的口号和跟对手打擂台的口号,都是“无人车公司里,视觉感知这块,无人能出其右”。

  “为什么?其实主要就是这位的功劳。”

  然而,这位被很多人密切关注着离职动向的技术大神级人物,在过去大半年里,都被“疑似架空,疑似走人,疑似进华为,疑似进蔚来”的各种满天传闻缠绕。但在昨晚,有消息人士告诉虎嗅,他最终确定加入了蔚来。

  我们昨天收到了一张他的职位确认图,他将在蔚来担任“助理副总裁”职位,直接汇报人为蔚来 CEO 李斌,就职前公司则显示为“Momenta”。

  有自动驾驶行业人士向我们戏称“任大侠从 momenta 去了蔚来是‘内循环’”,因为蔚来是这只在 2018 年估值就超过 10 亿美元的自动驾驶独角兽的投资方之一(下图)。

  “这几年随着 AI 落地日益艰难,很多技术大牛从企业返回科研岗。但他或许还是希望能把自动驾驶技术真正商业化,而新势力车企或许是个比较好的选择。” 消息人士感叹。

  图片来自天眼查

  大牛离职背后,是自动驾驶行业变化

  据消息人士向虎嗅爆料,任少卿出走一事让 Momenta 动荡了大约有半年左右,因此每隔几天就有人出来公开说几次话。

  而这位 Momenta 成立早期的灵魂人物之一,的确因为在“感知”层面的技术能力,受到不少人的拥戴,甚至有人在知乎上嘲讽 Momenta 在任少卿离职后,“其论文引用量应该会骤降 90%”。

  很多人都清楚,自动驾驶系统是一个集环境感知、决策控制和动作执行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而决策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感知能力基础上。

  而提升决策能力,就需要建立完善高效的人工智能模型,收集大量有效路测数据。因此,必须要用摄像头等传感器去“捕捉”足够多且复杂甚至罕见的场景。

  “任是 Momenta 四个创始人之一,Momenta 的核心能力是算法,基本就是任少卿带的感知团队的成绩。他一走,确实感知团队有些人走了。” 一位 Momenta 员工告诉虎嗅。

  在 2019 年之前,特别是 2016~2018 年的自动驾驶创业的高潮期,自动驾驶公司因为处于极受资本追捧,使劲儿砸钱搞技术,而且普遍都落不了地的状态,因此那时候的融资拿钱就是靠两个字——“人才”。

  换句话说,你的团队有顶级技术大牛,你就能拿到钱。

  然而随着自动驾驶逐步进入融资与落地凛冬期,各自动驾驶公司高管纷纷为“落地”绞尽脑汁,技术研发团队往往又成为首当其中被砍掉的那个。

“后来 Momenta 没办法需要考虑落地问题,学术人才就没那么被重视了,他被质疑管理能力不行,跟老板叫了几次板后就被冷落了。其实他带过两三百人的团队,有段时间 Momenta 的感知团队很庞大,管理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内部人士告诉我们,其实本质上并不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而是自动驾驶企业进入了一个尴尬的新时期。

“先抛开 Momenta 和任少卿个人来说,人员和制度更替是一家企业发展的必然规律。对于创业公司而言,这种更替的周期更短,也是这不断的更替保证了创业公司的生命力。

去年苹果灵魂设计师乔纳森·艾维也正式离职,他的理由是‘有自己的雄心壮志’;自动驾驶领域的另一家头部企业小马智行的前 COO 兼 CFO 也在今年三月出走,成立了一家 AR 技术公司。

据我所知,Momenta 人员在今年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动,有主动走的也有被动走的,整体感觉是一半一半。至于为什么要经历这种更替,并非旧的人才和旧的制度就是不好的,只是公司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但这个新发展阶段对公司是好是坏,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最终还是交由时间来证明。”

  实际上,这位技术大神的离职,乃至 Momenta 的发展路径,都映射了中国整个自动驾驶行业这四年来的路径:

  • 在最开始的一段时间踩准 L4 级以上的高自动驾驶级别风口,特别是无人出租车市场和“高精地图”等垂直市场。但是后来被接连证明完全上路是基本不可能的,连谷歌的 Waymo 都出来亲自讲述过“完全自动驾驶汽车上路有多么艰难”。

  • 2018~2019 年左右,车企与部分自动驾驶技术公司开始往 L3 看齐,好几家车厂把 2020 年定为一个推出 L3 车型的时间点。但不曾想,紧赶慢赶把车造出来了,相关法律法规却仍是空白,还被质疑是伪需求。譬如 2020 年 3 月外界集体炮轰长安汽车的量产 L3 汽车。

  当然这也有好处。车厂都有了掩盖技术不成熟的理由——车反正我给准时搞出来了,但是法律不让上。背后再使劲儿解决各种错检漏检和冗余的问题。

  • 再后来,特斯拉成为了真正的榜样,技术公司们开始走更为务实的路线,定位 Tier2,把技术/产品卖给主机厂,或者给博世、法雷奥这种一级供应商。

  • 现在随着“车路协同”成为了新风口,在示范区可以跑的 L4 自动驾驶汽车又一次成为焦点。这简直算是一个小循环,回到了原点,但却什么都不一样了。

  有 Momenta 员工承认,以上基本是包括 Momenta 等公司走过的路——L2、L3、L4、自动泊车、无人出租、高精地图……几乎什么都做。但是,很多人忽视了其中存在很大的矛盾点:

“博世、法雷奥的名字在汽车行业里响当当,普通人却很少知道。而 Momenta 的定位是 tier2,势必也是一个更躲在消费者背后的名字。说实话这比起一出来就做无人出租的公司是吃亏的,因为自动驾驶这个行业现在还是靠投资机构养着,还是得拼声量。

如果只是默默当一个技术供应商,没有‘大新闻’讲给资本市场听,车厂所支付的费用是不能支撑这些头部自动驾驶公司当前估值的。”

  举个例子,做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的 Mobileye 成立 21 年了,产品是芯片形态(利润更高),占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如今估值不过也才 140 亿美元。 

  汽车厂商当然不希望 Momenta 这类自动驾驶二级供应商在各种场合抢自己风头;但同时,比起其他在“车路协同”春风下搞无人出租的公司,Momenta 这类主走 Tier2 路线的公司很难对外传递声音吸引投资机构。

  “因此到底要做什么?to VC 还是 to 车企,什么都做才能有高估值,但不意味着能商业化。这是自动驾驶创业的一个怪圈。” 连一个员工自己也困惑。

  从资本追捧,到车企若即若离,再到政府买单,中国自动驾驶市场愈加让人琢磨不透。

  新势力造车是自动驾驶技术最好的归宿?

  在与有几个科技大厂的工程师交流时,他们普遍认为,技术大牛们回流到科研院所机构,已经成为一个大趋势。

  从 2019 年 1 月腾讯 AI Lab 负责人张潼离职进入投资界,再到 2020 年 7 月字节 AI 副总裁马维英离职加入清华张亚勤团队,其实中间已经有大量学术大牛离开了商界,或专心做学术,或去搞投资站台。

  但任少卿的选择,则具备着专属于自动驾驶市场的特殊性。

  在过去几年里,我们听到过无数车厂与自动驾驶技术公司以及零部件创业公司之间的“量产合作”消息,但真实能联合做成研发项目的其实并不多,落地的更是寥寥无几。

  甚至有产业链人士告诉虎嗅,有车企并没有采购某零部件公司的产品,但采购部门为了完成任务,还是应要求“象征性合个影”。

  此外,传统车厂的工程师与自动驾驶算法工程师之间“互相看不顺眼”也不是一两天了。前者批评后者“不懂汽车,只会生产 bug,搞虚的”,后者则看不惯前者“僵化的思维模式”。

  而有着一定互联网基因的造车新势力们,则可能成为“最有希望将两拨人理念做进一步融合的交叉点”。

  “我觉得这是一个相对能兼顾二者的路子,他们的师傅特斯拉也证明了这一点。” 有大厂工程师认同了我们的观点。

  李斌

  有媒体曾报道,蔚来进入 2019 年后因遭遇资金危机后,主攻 L2 级别辅助驾驶的自动驾驶团队曾惨遭大量裁员。但今年上半年,蔚来历经多轮融资后,账上目前有超过 112 亿元资金,算是暂时摆脱了钱的困扰。

  “他们还是在亏损,但又开始搞 ADAS 辅助驾驶,可能也算是把这个当作车的一个亮点,孤注一掷了。”一位 ADAS 公司市场人士告诉虎嗅,各家新势力的软件研发团队人都又招了不少,蔚来是这几家里的软件研发团队相对最多的。

  “你看理想原来用的是第三方软件,现在开始组建自己团队了。蔚来之前是特斯拉的人带队,现在又换了。” 一位自动驾驶工程师认为,特斯拉倒逼着这群人创新,这是一件好事。

“蔚来其实一直都在搞 ADAS,L3 以下的自动驾驶功能大家都清楚,主要是靠摄像头,所以视觉感知最重要。但之前蔚来的自动驾驶研发团队重心都在美国。这次不知道会不会转回国内,不过任少卿的确在招人。”

  有内部人士告诉我们,车企曾评价 Momenta 时表示“算法还算一流,但姿势有点高,比如配合度不够高,硬要数据”,但如果同一家公司自产数据,又能自产模型,就一定有更好的落地前景吗?

  仍然要交给时间。毕竟国内造车新势力还需要持续输血,而自动辅助驾驶到底能给他们带来多少溢价,还不能有一个明确的论断。

  我是虎嗅科技组的傅博,关注自动驾驶、半导体以及智能制造,欢迎行业人士爆料聊天(微信:fudabo001,加微信请务必备注身份)。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