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流媒体已经成为目前最主流的听歌平台。
这种乔布斯当年不看好的「租音乐」消费模式,已经在全球音乐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根据美国唱片业协会 (RIAA) 的数据,2019 年美国音乐产业中 79% 的收入都来自流媒体,在全球 10 大音乐市场中,除日本外,流媒体收入都超过了其他所有媒介。
▲ 图片来自:RIAA
去年苹果宣布关闭 iTunes 服务,更是宣告「买专辑」的时代结束了。我们不再「拥有」一首歌,无论是实体还是数字形式的,我们拥有的只是一段时间的使用权。
▲ 图片来自:The Ringer
可就像黑胶唱片没有被数字音乐的浪潮淹没,看似被时代淘汰的 MP3 播放器还没销声匿迹。比如苹果停产多年的 iPod,有一群人通过维修改装,将老旧的 iPod「复活」,当作自己主力的听歌设备。
他们「复活」iPod,不仅仅因为怀旧
在 Pichi 的浴室里,堆满了 iPod 和相关部件,这些 iPod 很多都不是 Pichi 自己的,而是来自世界各地的 iPod 发烧友。
因为患上了多发性硬化症,现年 50 岁 Pichi 已经待业几年了。但他并没有闲着,他现在依然忙碌,为人们修理已经停产的 iPod。
你可能会问,现在还有多少人还在用 iPod?实际上还真不少,过去六七年里,仅 Pichi 就修复了几百台了 iPod。Pichi 的名声也通过 Reddit 等互联网平台流传开来,来找 Pichi 维修和改装 iPod 的用户也越来越多。
▲ image description. 图片来自:medium
实际上,由 Pichi 这样的维修师傅组成的 iPod-modding 社区,虽然小众,但热度一直不低,而且规模还在不断扩大。
在流媒体成为主流,获取音乐文件越来越难的今天,为什么还要去「复活」iPod,仅仅是因为怀旧吗?无论是修 iPod 的人还是用 iPod 的人 ,给出的答案简单而纯粹:听歌啊。
一些 iPod 维修师傅表示,经过适当的改装后,这些 iPod 就可以成为最佳的听音乐设备。他们要做的就是将 iPod 出色的音频质量更好地表现出来。
改装设备的社区并不罕见,但和过去 iPhone 越狱将 iOS 刷成 Android 不一样。对 iPod 的改装通常不会进行太大的调整,一般都是增加储存空间和更换电池,最多也是安装自定义的用户界面,或者一些苹果系统之外的游戏。
但对于一款停产多年的产品,仅仅是要让损坏的 iPod 重新运行已经不容易。2014 年苹果停产 iPod Classic,库克给出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找不到生产部件,供应商再也不生产他们了。」
Pichi 一开始打算给修理自己的 iPod Classic 就发现了,即便找到可用的零部件,成本也太高了。于是他花了两年时间才找到了合适的零件供应商,慢慢开始在 eBay 上销售定制版的 iPod 并提供维修服务。
29 岁的澳大利亚人 Ben Schultz 是 Pichi 其中一位客户,几年前 Pichi 曾为他的 iPod Classic 更换过电池和主板, Pichi 将 Ben Schultz 成为「Wolfson 芯片的死忠粉」。
在不少 iPod 用户看来,Wolfson 芯片是这款设备的灵魂。
Wolfson 芯片是 iPod 曾采用的一款音频解码芯片,号称「低频质感鲜明,高频亮丽而不刺耳」,尽管后来苹果用 cirrus logic 取代了 Wolfson,但不少用户依然认为采用 Wolfson 芯片的 iPod 音质才是最好的。
对于像 Ben Schultz 这样的 iPod 发烧友来说,没有什么媒介可以取代 iPod 的听歌体验。
任何说黑胶唱片比数字音乐更好的人都是自欺欺人,无法找到比这更好的音乐播放器了。
经过改装后,Ben Schultz 的 iPod Classic 可以储存几万首歌,连续播放 100 小时。而这个型号的设备,原本的容量只有 30 GB-80 GB,续航在 14-20 小时,Ben Schultz 会用它播放各种音乐或者演唱会 live 录音,无论是正版还是盗版的。
为什么是 iPod,而不是其他音乐播放器?除了 iPod 的音质,容易改装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这和如今高度一体化的苹果设备不太一样。
英国一位 18 岁的计算机专业学生 Ollie Devine 也热衷于改装 iPod ,他表示「iPod 的结构相对简单,就像是为了方便你改装。」,不过要特别小心别把操作系统弄乱。
而拉脱维亚的 Max,早在 14 岁就破解了自己的一台 iPod ,让 iPod Nano 运行各种新游戏和应用。现在网上也能轻易搜到不少改装 iPod 的详细教程,电商平台上也能买到相关的一些部件和工具。
爱范儿之前一篇文章中曾指出,如今的电子产品的寿命越来越短,因为维修难度和商家的销售策略,让电子产品更像快消品而非耐用品。像 iPod 这样停产后,依旧有大量用户自发维护和使用的电子产品并不多见
在国外的 reddit 论坛上,你可以看到不少晒出自己珍藏的 iPod,其中有不少还在「服役」。
有人专门从 eBay 上集齐从一代开始的 iPod 全家福,还会把一些坏的 iPod 修好再挂到网上出售。
有人将用 iPod Classic 七代搭配改装过 MMCX 接口的索尼 MH755 耳机,度过一个惬意的周末下午。
有人发帖求助网友,想让自己故障的珍藏版的甲壳虫(Beatles)iPod classic 复活,网友们在帖子下热心地给出建议。
最近 iPod 还享受了一把 AirPods 的明星级待遇,今年年初有媒体发现 C 罗在一场赛事前,佩戴着早已停产的 iPod Shuffle,有网友调侃 C 罗的职业生涯,比这个产品系列的寿命还长。
在这些用户的世界里,iPod 似乎从未过时。
iPod 会成为音乐播放器中的「黑胶唱片」吗?
iPod 在小众群体中的复兴,不免让人想起近年来的「黑胶复兴」,而要论对于音乐行业的影响,iPod 显然留下了更加浓墨重彩的一笔。
2001 年秋季苹果推出了那个「将 1000 首歌放进口袋」的 iPod ,在此之前乔布斯已经在 Macworld 大会上正式发布了 iTunes ,乔布斯对于「计算机将成为数字中枢」的构想,就是从 iPod 开始的。
与此同时, iPod 也在音乐市场上掀起了一场新的变革。苹果在 2003 年推出 iTunes Store 后,以每首歌 0.99 美元的价格出售给用户,在 6 天内就卖掉了 100 万首歌,第二年突破 1 亿首歌,乔布斯表示「这将作为音乐行业的一个转折点被载入史册。」
对于当时的苹果用户来说,要将网上下载的音乐导入 iPod 必须通过 iTunes ,这种软硬一体化的策略,让 iPod 和 iTunes 一度成为苹果最大的收入支柱。
iPod 则一度占据音乐播放器市场超过 70% 的市场份额,到了 2007 年 iPod 的销售额已经占到苹果总营收的一半,直到停产时累计销量已经超过 4 亿台。
iPod 改变了人们消费音乐的方式,从实体唱片到数字下载,从购买专辑到购买单曲,iPod Shuffle 则让「随机播放」的概念深入人心。
计算机杂志 Macworld 曾在一篇题为 《iPod 如何改变音乐世界》(How the iPod changed the world of music)的文章中这样写道:
30 年前,当我们参加一场场演唱会时,谁会想到,每一张鲍勃·迪伦的专辑、海顿的第 104 号交响曲、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和钢琴协奏曲、莎士比亚所有剧本的音频版等所有音乐都可以放入一个设备,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拥有所有音乐。
但无论是 iPod 取代了 CD 、磁带等实体唱片,还是流媒体干掉了随身听,都是因为新的音乐媒介在音质保持一定水准的同时,更加便捷、更加耐用以及更加便宜了。
因此黑胶唱片在流媒体时代的复兴显得尤为特别,去年黑胶唱片的销售已经成为音乐行业实体销售收入的最大来源。关于黑胶复兴的原因众说纷纭。但在相关媒体报道中,「回忆」和「情怀」都是被提到的高频词汇。
英国民调机构 ICM 一项调查显示,48% 黑胶唱片的购买者不会去听那些唱片,其中还有 7% 的人连播放黑胶唱片的唱机都没有,只是用于收藏。
许多购买者购买黑胶唱片,只是出于收藏目的。他们希望能以有形的方式保存艺术作品,这和他们的回忆或其他感性因数有关。他们认为,这就对偶像的一种支持,也是追求音乐的一种象征。而这种象征,与他手上的这张唱片的实际效用无关。即便购买者没有黑胶唱机,也没有听黑胶的习惯,这样不会影响他的购买决定。
另一方面,流媒体也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黑胶复兴。据 AudienceNet 统计,66% 的音乐购买者会在 Spotify 、Apple Music 等流媒体上发现喜欢的音乐和歌手,再去购买实体唱片来收藏。
同样是「过时」的音乐媒介在小众群体中再度复苏,但 iPod 的「复活」和黑胶复兴却不太一样。还在使用 iPod 的人,就是把它当做日常的听歌设备,这算是一种「复古」,但却不完全由情怀驱动。
此外黑胶至今仍有着稳定的上下游供应链,尽管小众却是个完善的生态。而 iPod 作为一款停产的电子设备, 已经失去了官方支持,仅依靠民间自发的维护,只能不断消耗存量,终究会成为电子垃圾。
但无论是是黑胶复兴还是 iPod 在民间「复活」,都反映了不少用户对于音乐依然有着实体消费需求
流媒体时代,我们还需要「拥有」一首歌吗?
当流媒体时代滚滚而来,订阅制逐渐成为音乐、书籍、电影和游戏等媒体的主流消费模式。我们以包月/年模式订阅服务,别说购买唱片,连下载歌曲这个行为也逐渐消失。
音乐流媒体的订阅制,正如乔布斯所说,是在「租音乐」。在一些音乐 app 上,虽然支持下载音乐,但一旦会员过期,已下载的歌曲也无法离线播放,我们可以不花钱听海量歌曲,但我们无法「拥有」一首歌。
正如爱范儿在此前一篇文章所说的。数字内容的便利,来自所有权的让渡。但也并非所有人愿意以数字取代实体,就像很多人还是更喜欢阅读纸质书,而非电子书。
在流媒体中唾手可得的音乐消磨了音乐体验的仪式感,实体音乐媒介的物理存在属性反而成为了一个新的卖点。将黑胶唱片放上唱机,摆上唱针,或是将音乐下载到 iPod 上,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
前两年甚至出现了一种叫做数字实体唱片(Digital Reality Album)的数字音乐产品形态,顾名思义,就是将数字音乐和实体唱片结合。
怎么结合呢?虽然用户购买的仍然是数字音乐,但都是一次性买断,所有权归用户所有。这和之前 iTunes 商店模式一样,没有什么特别。
数字实体唱片中的「实体」体现在,像实体专辑一样给数字专辑精心设计主题场景、内页设计、文字介绍、制作团队信息、音乐 MV 等,因为是采用数字形式,专辑的交互呈现反而更加多样。既满足快速获取音乐的需求,也保留了体验传统唱片时的仪式感。
在这个流媒体时代,究竟我们还是否需要真正「拥有」一首歌,每个人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样。不可否认流媒体是大势所趋,但这并不妨碍新旧媒介的和谐共存,这比起流媒体一枝独秀要更有利于行业发展。
毕竟,历史上的那些革命性的创新,不正是在不断的新旧碰撞中诞生的吗?
题图来自:Wallpaper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