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视剧中,我们常会看到官员一声令下,罪犯人头落地的桥段。
那真实的斩首是什么情况呢?头被切断后还能保持意识多久?其实,斩首作为一种干净利落的处决方式,已经在人类历史中存在了上千年。
在中国上古时期(现存文字记载出现以前的历史时代),曾出现过杀人做祭品来祭祀神灵的仪式,这种祭祀方式就是人祭。斩首作为祭祀礼俗,就属于其中一种。
那时,人制造工具的能力有限,所使用的斩首工具较为简单粗暴,大多是戈、钺这样的金属器具。
而后,随着历史的发展,斩首逐渐成为封建王朝维护军纪以及政治法律的一种刑罚方式,是绝对力量的表达:在战争中斩下敌人的首级不仅不会被认为残暴,反而意味着骄人的战绩。
与此同时,斩首工具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汉朝的环首刀到清朝所用的双刃刀,构造和设计都日渐趋于完美。
1911年清朝覆灭,中国的断头史悄然退出历史的舞台。但在此时,西方的断头台文化却还在上演。
之后路易十六签署的法案,更让断头台取得官方认证。(后来路易十六自己也上了断头台,成为法国历史上唯一被斩首的国王)
流畅的线条设计,高端的台架结构,锋利的倾斜刀片,赋予了断头台无比的庄重。
而断头台的好伙伴,死神的代理人——永远沉默冷静刽子手更为这种行刑仪式增加了一丝肃穆。直到20世纪60年代,法国警察都还在实行断头台斩首刑法。
现在,除了部分动乱地区,斩首刑罚已被大部分国家彻底废除。
现实中令人垂泪的不仅是千里送人头的猪队友,可能还有新上任的刽子手,刽子手的业务水平直接决定了被行刑人的“幸福感”。
想象一下一刀未断,再补一刀的画面,让人不寒而栗。
但撇开刽子手的执刑能力不谈,刀起头落的瞬间,真的能让犯人立刻死亡吗?让我们来看一看断头台上的那些故事。
1536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的妻子安妮(Anne)被指控乱伦和谋反,判处死刑并斩首,但记载表示安妮在被斩首后表现出试图说话的迹象。
1793年,夏洛特·科迪(Charlotte Corday)刺杀了法国革命领袖保罗·马拉特(Jean-Paul Marat)后,被执行斩首刑罚。
当她被斩首后,刽子手高高举起她的头颅并拍了拍她的脸颊。令众人惊讶的是,Corday的脸颊红了,她的表情变成了“明确的愤慨”。
断头台上上演的最著名的故事,恐怕非拉瓦锡的杀头实验莫属。
拉瓦锡是1794年法国大革命时期著名的化学家,在雅各宾派专政时期被判处死刑。
据说,他表示要在自己被砍头后会尽力眨眼,以此做最后一次科学实验:验证人被砍头后是否仍具有意识。
有很多像这样的故事说明,人在被斩首之后,会有一段时间的清醒意识。
不过相关的记录是否被夸大或者被重复加工,我们就无从得知了,因而这些故事的真实还有待商榷。
生命不息,探索不止,拉瓦锡的好奇心一直被人们延续到了现代。科学家们想知道与身体分离后,大脑究竟可以维持运转多长时间。
众所周知,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并且连接脊髓,不仅维持着呼吸心跳等基本的生命活动,也是各种高级神经功能的物质基础。
循环系统借助血液将氧气和其他物质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大脑,维持大脑的正常运转。
人类的血压循环系统是一个密闭加压的系统,一旦这遭到破坏,大脑就会立即缺氧失血,丧失功能。
我们在久蹲之后,如果突然起身,常常感到眼前一黑,有时甚至会短暂丧失意识,究其原因就在于突然起身导致头部血压骤然降低。
照此推论,人在被砍头的瞬间或者极短时间内就已经丧失了知觉和意识,不会体会到身体产生的剧烈疼痛。
但也有不同的意见认为,人在被砍头后可以短暂保留意识。
分子生物学家克里克(Francis Crick)认为,人类的所有意识来源于大脑神经网络的电位变化,可以通过检测电信号的存在与否来检测大脑是否产生了意识活动。
据此,荷兰内梅亨大学展开了一项研究,研究人员将小鼠头身分离后用脑电图记录脑细胞群的电活动。
研究结果表明,小鼠分离的脑部,可以持续产生4秒左右的脑电活动,这段电信号被认为与意识和认知有关。
虽然这项研究无法在人类身进行检验,但至少提供了一个间接证据,以便进行合理推测。
最近,这一研究领域开始关注具有濒死或者心脏骤停体验的人们所经历的生理以及心理变化。
相信终有一天,我们能解开这个谜题。
参考文献:
[1] 曹京波等. 大脑半球的分工与协同[J]. 中国临床康复. 2006(38)
[2] 弗朗西斯·拉尔森.人类砍头小史,海南出版社,2016
[3] 康尼格拉. 脑电图评估麻醉的大鼠离体头部[J].实验动物报,2014,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