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上中科大、23岁博士毕业的袁岚峰:科普和科研一样重要

  原标题:14 岁上中科大、23 岁博士毕业的袁岚峰,现在因“简单科普”上热搜,本人回应:科普和科研一样重要

  杨净发自凹非寺 

  量子位报道公众号 QbitAI

  一个 14 岁就上中科大,23 岁博士毕业的「少年天才」,现在在做「简单科普」的工作。

  或许连袁岚峰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会以这样的问题出现在知乎热议的讨论中。

  袁岚峰,两年完成小学和初一的课程,14 岁就入学中科大读「化学物理系」,23 岁获得化学博士学位。

  当时的毕业论文就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其导师正是现在的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朱清时。

  在康奈尔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以后,回到了中科大,在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工作任副研究员

  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身份——科技袁人,一个坐拥粉丝百万的网红科普博主。

  2018 年,袁岚峰当选“典赞·2018 科普中国”年度十大科学传播人物。

  知乎热议过后,他又有了一个新的称号——简单科普袁岚峰。

  那么,问题来了。

  一个中科大的副研究员,但同时还在做科普,他究竟是怎么想的?

  「简单科普」袁岚峰

  一切要从三年前的夏天说起,在上海崇明,首届中国研究院思想者论坛的第二天。

  这个论坛是由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主办,邀请来自政治、经济、科技各界 30 余位思想者汇聚一起。       

  △图源: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官网

  他们思考着同一个问题:

在「裂变」与「重构」的世界里,中国到底处在什么位置?

  袁岚峰也在其中。只不过他没有想到,正是因为这次论坛,自己也经历了「裂变」与「重构」。

  这一天,科技分论坛结束后,袁岚峰与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方承志展开了一段有趣的会谈——如何移民外星球?

  时至今日,袁岚峰还记得当时的场景,其中一个话题让他印象深刻。

如果有一项技术你希望快速实现,你最希望是什么技术?

  当时,袁岚峰笑着说,希望是可控核聚变

  可控核聚变才是人类文明的终极「黑科技」,是最有希望实现「移民外星球」的一门技术,但目前能不能实现尚不清楚,所以希望能够实现。

  而推动此次会谈的,正是之后促成他科普之路的——观视频工作室

  观视频工作室是依托于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的视频团队,以视频节目让各界资深专家学者解读时事热点。

  当天论坛结束之后,「观视频」便邀请一众学者,两人一组,共同拍摄一段视频,并提供一些问题供他们回答。

  只是没想到,两人完全没按套路出牌,整个氛围非常好,这也就促成了与观视频之后的合作,「科技袁人」由此应运而生。

  「无中生友」做科普

  这样一个「副研究员」转战「科普博主」,跟我们平日里见到的「科普博主」有什么样的不同呢?

  最大的不同,想必应该就是「无中生友」了。

  相信很多袁岚峰的粉丝都知道这个梗。视频里每次想要引用论证的时候,袁岚峰都会搬出这样一位朋友。

  「我有一个朋友……」

  不过,这个「友」却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在他的科普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记得他第一次试水科普时,写了一篇文章《科普量子瞬间传输技术,包你懂!》,立刻在微博上引起了不小的水花,转发和评论潮水般涌来。

  当时,正是袁岚峰请教了中科大潘建伟量子信息研究组的同事,请他们共同探讨,审稿好几次才出来这样一篇文章。

  在此次知乎热议中,也有不少他的「无中生友」们发声力挺。

  比如这位「云舞空城」的朋友回答道:

袁老师每次在转载我写的科普文章之前,他一定会逐字逐句把文章弄懂读顺。

哪怕有时候都半夜三更了,也要明白是什么回事。

  所以对于「无中生友」们,袁岚峰表示:

这远远不是我一个人单打独斗,是由整个科学界的很多热心的朋友们,他们在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以及他们的智慧,来共同完成科普工作的。

  有「好友」背书,再加上他本人严谨认真的态度,这位博主做的科普一点也不简单。

  当然,作为一个科普博主,自然会遭受到很多博主都会遇到的事情,那就是网友的恶意评论。

  不过关于这件事,袁岚峰本人似乎很淡然。

因为科普它一个天生的性质,就是一种传播。你需要了解传播对象的反馈,所以我会经常去看他们的评论。

不过看到一些故意找茬的也会很生气,但后来就习惯了。只要看到你的工作发挥了一些价值就够了,能够把科学的理念价值观传递给一些人,这就已经很好了。

  在网友的评论中也不乏一些建设性意见,就比如,袁老师的语音语调略显单调,像诗朗诵一样。

  没想到,袁岚峰在接受采访时笑称,「那是因为我在念稿子。」

  其实他也希望能够念的更加自然一点,比如像达到「奥巴马」的水准,但还是要多锻炼才行。

  对于这种意见,如果行得通,他就尽量采纳。尤其遇到一些专业性意见时,袁岚峰就十分欢迎。

  有一些积极的讨论,他也会参与其中。然后,这样的人最后一般都会变成他的朋友,或者已经是他的朋友了。

  科普是科学家的应该做的事

  对于科普这件事,就像袁岚峰自己说的那样,

整个科学事业,科研和科普两件事情都重要。有的人去向前推进,获取新的知识,那么就有人去把新的知识传播开来,把科学的价值观传播开来,然后吸引更多人来支持并投身到科学事业当中。

  无论哪一件事,都是科学家应该做的事情。

  就比如,伽莫夫,被科普界奉为「一代宗师」。

  在他一生正式出版的 25 部著作中,有 18 篇是科普作品,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物理世界奇遇记》》《从一到无穷大》,以诙谐、幽默、生动的语言将自然科学的奥秘介绍给读者。

  1956 年,伽莫夫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卡林伽科普奖。

  还有这位——马丁·加德纳。

  有人评价他是,虽然没有数学博士学位,但他的作品让数学家都为之着迷。

  他在《科学美国人》开设「数学游戏」专栏,整整持续了25 年之久。

  在他的笔下让一个个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趣味十足,很多青少年正是因为加德纳的趣味数学题才对数学产生了兴趣。

  比如,就像这道经典的「失踪的正方形」问题。

  回到国内,就要提到这么一个人——李政道先生,与杨振宁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正如这位知乎网友「诗与星空」提到的,李政道先生在《中国国家天文》有一个专栏,也在做着「简单科普」的工作,专栏的名字叫做「科学与艺术的重逢」,正是由李政道先生题写。

  在欣然接受《中国国家天文》邀请时,李政道先生曾说,

天文研究一向是我的兴趣所在。

而我也一向认为天文知识的普及,是件十分重要的工作,相信《中国国家天文》一定能够肩负起天文学普及的任务,办得越来越好。

  当然除了这些,影响袁岚峰最大的还是 Roald Hoffmann 教授莫属了。

  Roald Hoffmann 正是康奈尔大学博士后研究的导师,同时,他还是 1981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求学期间,袁岚峰听 Hoffmann 讲科学,最显著的感受就是:所有的科学道理都是可以理解的。这就是袁岚峰之后从事科普工作的基本信念。

  就像《生活大爆炸》里的质子教授,选择了给青少年科普,影响了谢尔顿的一生。

  在被问到现在的科普现状时,袁岚峰这样说道,至少比以前好了,但是这个影响还是比较远的,需要长时间来衡量。

  其实,包括袁岚峰在内的每个科普工作者,心里都藏着一个希冀:

  读者当中能有那么一两个少年,看到了自己的作品,然后投身于科学事业中。

  当然,如果你想看这位「简单科普袁岚峰」的科普视频,可以前往西瓜视频、b站搜索「科技袁人」即可观看。

  参考链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6350219

  https://mp.weixin.qq.com/s/kzTKf8bnZbz9VcPrTr10kw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