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复工进行时

  文/余木木

  来源:远川科技评论(ID:kechuangych)

  7 月 16 日晚上六点,况辉开车带着最后一批看房的客人在新楼盘里转了一圈,然后回到中介中心。依旧没有开单。

  这其实是他众多兼职身份之一。况辉本是一家中小型连锁影院的经理。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影城裁得如今只剩他一个,按当地月最低工资 1470 元计薪。

  那天下午况辉带看房子的时候,国家电影局官网下发通知,宣布低风险地区在电影院各项防控措施有效落实到位的前提下,可于 7 月 20 日有序恢复开放营业。

  根据通知要求,复映以后,所有影院要遵循实名在线预约、无接触售票,座次实行交叉隔座售票,保证陌生观众间距 1 米以上。与此同时,30% 上座率和两小时单场放映时间是两条红线,不可以超过,而且电影日排片减至正常时期的一半。其他像是对影厅充分清洁与消毒、不同影厅错时排场、避免进出场观众聚集等要求都是特殊时期的常规操作了。

  对影院而言,30% 的上座率并不是大问题,毕竟这么多年平均上座率也没超过 18%。

  影片长度不超过两个小时可能是个问题。现在是这样操作的:

  况辉对复映这事儿提不起劲。自 5 月 8 日国务院发布相关指导意见以来,影院复工的消息喊了几个月。好几次都是狼来了。让人充满希望,然后一头凉水浇灭。

  收到集团微信群里转发的复工消息时,况辉正在朋友的店里打零工。短暂的欣慰过后,他查看了影片定档的情况,对停业期间租金及复业的成本费用做了预估,最后得出结论:这事儿得从长计议。

  01. 复工越早亏得越多

  哪怕是大型连锁院线,对复工这事也是持谨慎态度。从影院现金收入和流出两端去理解这事儿,就容易明白影院方的担忧了。

  收入端,观影规模的恢复仍然需要时间,影院的票房收入的恢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尽管猫眼的调研结果显示消费者对于电影院观影期待程度随时间递增,但线上娱乐迅速发展,消费者观影意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优质电影内容的供应,而片方们普遍处于观望状态。除《第一次的离别》等文艺片和小体量影片发布定档消息,原本今年春节档大热的《唐人街探案3》、《姜子牙》、《夺冠》等大体量影片依旧在等待观影规模回复到一定程度。

  支出端,复工后,影院需要开始正常交纳租金和支付人员工资,对中小型影院而言,现金流压力反而比关门期间更大。以况辉所在的影城为例,每月租金 8 万余元,复工后还要补交之前停业期间 6 个月的房租,负担每月 5 万左右人员支出,但以目前电影的收入体量,完全支撑不起复工的支出。

  国企房东在疫情期间响应国家号召,免除了影院方面两月份房租,三、四月份则是减半收取。但对大多数承租民营物业的影院来说,这钱就得自己和房东协商了。

  在今年这种极端情况下,不单是小影院难以支撑,大型连锁品牌也是压力巨大。

  据国金证券的草根调研,在电影整体行业中,一般租金和物业占票房比例为 15% 左右的影院,负担较小;但目前不少影院租金和物业占票房比例达 20%~25%,租金和物业的占比保持这一水平使这些影院承受了较大压力。而目前上市影院中,租金占比在 10%~15% 之间,其中万达电影的租金比例相对最低。

  但在这种极端情况下,前首富的压力也大。8 月 3 日,万达电影半年报出炉。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9.72 亿,同比减少 73.9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67 亿。

  02. 蒙眼狂奔好多年

  影院的危机并不是因为疫情才开始出现的。

  2018 年上影节期间,有院线人士曾透露过一组数据:2017 年,所有开业满两年以上的影院里,万达 80% 的影院出现了票房下滑,UME、金逸、横店的这一数字则分别为 63%、70% 和 65%。

  多年来稳居全国影院票房营收冠军的耀莱成龙国际影城五棵松店,2014 年票房收入为 1 亿元,2018 年票房已经不足 8000 万,这样的营收放到 5 年前,只能排到全国第5,五年时间该影院的票房下跌近三成。

  况辉表达类似的观点:“影院数据只要保证不下滑,甚至只要低于周边影城的下滑速度,就已经代表影城的运营能力很优秀了。”

  这是过去几年间影院端大肆扩张的后果,几乎所有传统影院都只能顶着巨大的生存压力把苦果往下咽。

  2015 年,中国票房的增速高达 49.3%,整体影视上下游的投资陷入狂热情绪,大量热钱涌入影视制作、院线扩展中。

  以影城建设为例,早年大地院线的方斌在一次培训课上做过一次测算,电影放映的毛利一般是 10%,卖品的毛利在 65% 以上。一个年票房 1000 万左右的中型影城,票房年利润可能只有 50 万,而卖品利润能达到 70 万。

  投资这样一个中型影城的固定投入成本(主要是设备购买、维修和影城装修)大约在 500 万左右,运营四五年年就可以收回成本。如果再能找到合适的买家溢价转手,不仅能影业期间套取补贴,还能赚取几倍差价,可谓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比如 2015 年 7 月,刚上市不久的万达院线以 10 亿元的天价收购了世茂影院旗下 15 家影院 100% 的股份,让业内惊叹的同时,瞬间让当时市场上几乎所有影院的身价跟着成倍往上翻。随后一年多时间里,阿里影业 1 亿元买下星际影城等交易的出现,完美世界成功接手今典院线,影院收购热推向了一个极致,以至于那两年业内的影院经营者在对外售卖时有了“低于 10 倍资产溢价免谈”的说法。[1]

  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如果不是从 2016 年开始,票房增幅出现了大幅度下滑的话。

  2016 年,全年票房增幅直线降落至 11.9%,年观影人数增幅从 2015 年的 51.8% 降至 8.7%,但头部院线加快布局争夺市场份额,各方资本的快速涌入,影院和银幕仍然快速增加着。

  2015-2019 年间,全国影院总数从 6459 家上涨至 12408 家,增长了近 50%;银幕总数从 34027 块上升至 69787 块,增幅超过 50%。但单银幕票房已由 2015 年的 129 万/块降至 2019 年的 85.1 万/块,连年呈现负增长态势。

  将况辉所在的区域为一个直观参照,他工作的影城成立于 2013 年,是这座 30 万有三十万常住人口的小县城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影城,也是中国院线神经最末梢。影城一共 4 个厅,近 500 个座位,最高的一年票房年收入近 450 万。但 2019 年,第二座新影城建立了起来,有 6 个厅 690 个座位。

  尽管两座影城近乎位于城市的两端,双方甚至为了良性竞争签订了价格保护协议,但最终 2019 年年票房之和也只有 700 多万——影院的座位数翻了近三倍,但是票房只增加了2/3。

  单个影城能够的辐射人流范围内,各家院线一拥而上,最后谁都没有赚到钱,反倒是影院租金迅速从买方市场变成了卖方市场,各家竞价拍卖,“谁给的租金高就给谁建影院”。

  早些年,影院租金占净票房的比重一般都会维持在 10% 左右,随着各方的圈地大战,城市核心区域、大商场的场地租金也水涨船高,影院租金比重抬升至 40% 甚至 50%,最后变成了给地产打工。[1]

  影院的下沉端已然增长乏力,银幕数仍在惯性增长。2019 年,尽管有多部头部大片加持下,中国电影总票房只艰难增长了 5.4%,达到了 642.66 亿元,全年 17.27 亿的观影人次,增长仅有 0.6%,而影院数量增加了 19.1%,银幕数量增加了 13.4%——供大于求的问题越发凸显,各大院线的主旋律就是边扩张边亏损。

  03. 出清进行时

  2019 年以来,三至五线小影院开始持续退出。

  据统计,2019 年全国共有 471 家影院退出,其中低线城市,尤其是三线、四线和五线城市的影院是退出的主力。从退出影院的规模和开业时间来看,2015 年之前开业的中小影院占绝大多数 。

  3 月以来,影院相关企业吊销、注销数量迅速上升。

  根据《电影院生存状况调研报告》的调查结果,所调查的 187 家影院今年一季度平均收入为 34.5 万元,平均运营成本为 117.9 万元。而从全国 12408 家影院(注:2019 年末数据)计算,今年一季度每家影院平均收入仅为 18 万元,远低于抽样调查数据,大量非核心地区的影院正在面临更为严重的亏损。

  在新冠疫情持续影响之下,47% 的影院现金流已经告急,多达 42% 的影院认为未来或面临停业的风险,另有 10% 的影院经营者萌生了转让退出的想法。

  即使大型院线也在考虑放弃单点影院的可能性——如果最终计算的未来营收预收无法覆盖这六个月的损失,集团可能会彻底关闭该影院。

  而面临困境的影城中不乏有优质的资产,尤其是二至四线城市中的中型规模影投公司。本身正处在扩张阶段,影院经营有序开展,但在遭遇疫情后,收入来源单一同时成本较的弊端就暴露无疑,前期现金流有限,疫情使得收入锐减,不得不被迫退出。

  这也给了想要继续扩张的头部影投公司提供了一个机会。诸如万达、幸福蓝海、横店等院线上市公司,都曾透露过 2020 年的扩张计划。

  04. 等待中的片单,等不起的市场

  根据今年 5 月中国电影家协会发布的《电影院生存状况调研报告》,协会预计若以 8 月作为复工起点,“以 2019 年月度票房为参考,票房收入从复工首月占比去年同期 30% 起逐月递增,按 6 个月恢复到 90% 的程度计算”,那么全年票房将达到 128 亿元,同比下降约 80%。

  自 7 月 20 日正式复工以来,前两周的周票房分别为 1.1 亿和 1.95 亿。《多力特的奇幻冒险》虽然普遍评分不高,但由于其新片 +3D 属性,累计票房超过 8000 万,紧随其后的是重映影片《误杀》5756 万。

  市场等待大片复苏、偏好高质量内容的导向性已经十分明显。

  2019 年,中国电影票房排名前三的电影票房收入均超过了 42 亿元,票房前五影片累计票房收入达到 197.9 亿元,占到当年总票房的 30.8%,较 2018 年的 24.7% 明显提升。

  8 月 2 日,影片《八佰》宣布定档 8 月 12 日,这是电影院自 7 月 20 日复工后首部定档的国内商业大片。

  这部大作筹划准备超过 10 年,耗时一年半重建了苏州河两岸的场景,拍摄时间将近一年,也是首部中国全片使用 IMAX 摄影机拍摄的电影。网传影片成本 8000 万美金,超过 5 亿人民币。华谊兄弟作为出品方,CEO 王中磊自去年 6 月开始停更的微博忽然更新了一条:“《八佰》8 月 21 日,翘首以待,中国电影加油。”

  华谊的确需要这针强心剂。2019 年,华谊兄弟实现营收 21.86 亿元,同比减少 43.8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9.6 亿元。今年一季度,华谊兄弟营收 2.29 亿元,同比下降 61.4%;净亏损 1.43 亿元,同比下降 52.64%。

  而中国电影更是处在需要大伙一起加油助威的时候。

  在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论坛上,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表示,目前的电影片源只有大概四五百部,仅能够支撑到明年的三四月份。不过,从储备产品来看,各大影视公司已积攒了较为多的“弹药”,重点影片如《唐人街探案 3》、《姜子牙》、《八佰》等有望在院线全面复工后保持前期较高的热度。

  对况辉而言,他依旧每日游走在各家兼职公司间,在有空的时候翻翻集团给的复工指南和资料,看看电影市场中的排片走向,盼着正式复工的通知尽早下发。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