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在地球地幔中发现古老星球的“遗骸”,为“大碰撞说”提供新证据

11 月 2 日消息,物理学家在 20 世纪 80 年代发现,在地幔中存在两个巨大斑点,其中一个在非洲大陆下方,另一个在太平洋下方。

每个斑点的大小是月球的两倍,且构成元素和周围的地幔有所不同,科学家随后将其正式命名为大型低波速域(LLVP)。

那么这些 LLVP 从何而来?来自加州理工学院的科研团队经过深入研究,认为这些 LLVP 是一颗古老行星的“残骸”。

科研专家认为在数十亿年前,这颗行星与地球发生了剧烈碰撞,其中部分进入到地幔中,而另一部分进入太空形成了月亮。

研究人员此前一直有个大碰撞说(Giant impact hypothesis):该假说认为在大约 45 亿年前的冥古宙,刚刚形成不久的早期地球和同轨道一颗火星大小的矮行星发生撞击,两者熔合后重新组成了地球,而早期地球的一部分地壳和地幔被撞击撕离送到了稳定轨道,在随后独立吸积形成了月球。这颗撞击地球的天体被称为忒伊亚,名字源自希腊神话里月神塞勒涅的泰坦母亲之名。

而这项研究结果表明,Theia 的大部分物质被吸收进入到年轻的地球中,形成了 LLVP,而撞击产生的残余碎片则凝聚形成了月球。

在此附上论文地址:Yuan, Q., Li, M., Desch, S.Jet al. Moon-forming impactor as a source of Earth’s basal mantle anomalies. Nature 623, 95–99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3-06589-1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