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绘画中的临摹绘画初学者临摹

每位画者心中,都对临摹有自身定义~

因为前面两期的点赞都超过100了,所以我要兑现承诺继续更新啦~

今天我们来聊临摹,临摹这种训练特别像医生开药,“逢药三分毒”,量少了无效量大了有害,非常考验对“度”的把握,我相信每一位画者心中都对临摹有自身定义,这非常正常,因为每个人的“病情”不同自然对药物的体验也不同。

谈谈石膏像绘画

为什么设计绘画这个课程更新上线能获得不少朋友的关注与欢迎,不少人私信给我希望尽快更新,其实问题的根源在于“似乎学绘画很难”,而同时又已经有一部分人通过行动体验过其真的很难,我后面会讲述原因。

而我的观点是:不容易,但没有想象中困难。

我分享有个习惯,就是不会在自己已经掌握后去狡黠的宣传:“其实很容易”之类来博得大家跟随最后失望而回,任何有成果的学习都必然是困难的,《道德经》第63章有这样一句话: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意思是圣人非常重视办事的难度,反而最终事情没能难住他。

做一件事情你首先要认为它是难的,才会觉得做好了有价值,才会重视它,从而才能做好它。

关于绘画学习难的问题其实要从根源来谈,任何一种知识需要传承都必须形成传授系统,而这些系统一但由前人形成就面临一个大问题,那就是“不断沿用,难以打破”。

以传统美术院校学习中的石膏像写生为例,这种学习方式来自16世纪的意大利美术学院, 18世纪开始被苏联及欧洲引用,19世纪被日本引用,中国则在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引用。

因为我们探讨的并非艺术绘画,所以我不能谈太多反面意见,但仅仅从一个教学体制500年没有大变化来说相信还是有一些问题的,因为2007年时候,我在大学学习设计课程,学校仍然是采用石膏像绘画模式进行教学,我认为这是设计绘画的天敌,原因简单分析大家就能明白。

石膏像绘画是一种基本功训练,便于掌握结构,光影规律及训练人从观察转化为表现的能力,一般而言,画好一尊石膏头像起码要十个小时以上,复杂一点甚至要一周时间,这在500年前模式单一时相信是没问题的,而如今一般的高职教育中,一个星期大致就是一节素描课,因为另一节美术类课程需要学习色彩,其它时间还需要学习不同的软件及通识课程,而且大学期间课时本来就很少,还得参加活动或者参与社会实践,所以时效上显得非常不切合实际。这个问题我相信课程设计者并非没有考虑,而是找不到解决方案,因为教程设计者及决策者也并非设计师,所以综合考虑他们认为最保险的方式就是“沿用传统”。

而学习设计的大学生当中很多也并非美术类考生,可能是物理、化学甚至文科生,因此囫囵吞枣的素描课对他们而言成效极低,而美术类考生则有另一个问题,因为高中时期美术类考生(我并非美术类考生,当时家庭无法支持学习成本)大部分时间就是在画石膏像,而且是完全针对应试去画,说白了,全国有多少个考生就有多少人冲着一个目标去画,换到设计师的角度恰好完全相反,必须跟别人不一样,因为不存在全国的客户仅需要同一种设计。

因而这种方式对设计绘画而言祸害无穷,它给与学习者除了过时的模仿能力就是习惯不动脑筋,将事物描绘得很像与不但能描绘得很像其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能力。

而且这种学习最大的危害其实是:消磨兴趣与热情。

一提起绘画想起三大面五大调,我若干年前所呆的企业设计部里有大致12名设计师,除了我几乎全部都是美术类科班,但却只有我尝试将绘画运用到设计中,因为他们所擅长的绘画仍停留在石膏像素描一类,我跟大家交流时给出的答案大致都是对绘画比较厌倦,而且素材技能并不完全能用在设计上。

我讨论这个问题并非否定素描,反而我自己在后来的工作中不断学习素描,我这里的感悟是教育第一个要解决其实是兴趣问题,就算刚刚开始学习的流程不够科学也是没问题的,因为一旦人对一个事物有了兴趣,是会不断琢磨不断寻求解决方案,你想象一下你要追求一个异性的时候那种心态,其实跟学习一门感兴趣的学科一模一样。

比方某天感觉色彩比较差就学习色彩,软件不过关就攻软件,学习过程如同一次自我雕塑,你会按需修正自身,我们做分享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自身经验的梳理给与大家一些学习指南的参考,我们走过的路与思考的方式大致如此,但你未必需要跟我们一模一样。

接下来我们具体谈谈临摹。

临摹的出发点

对于临摹最经典的措辞就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下一句就不需要说了。

临摹被很多人错误认为是学习绘画的第一个阶段,其实人的绘画能力比语言跟文字还要早,所以它本质上首先是一种表达方式,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最早留存的画是法国的拉斯科洞窟岩画,距今有15000年,这些画的内容基本都是动物及原始生活的场景,因为出色的表达与概括能力,拉斯科洞窟被称为“史前卢浮宫”。这些画用如今的术语来说就是:默画。

(生动的拉斯科洞窟岩画)

因为在岩洞里不可能进行写生,只能凭借大脑的记忆与认识将其绘制出来,所以绘画真正的第一个阶段其实是:

“根据经验与理解,通过绘画来表达信息。”

所以我们再来看看小孩子画的画,这里例举我女儿的画,今年父亲节女儿从幼儿园给我带回来一份礼物,就是老师让其在一个空白的扇子模型上画画,主题我估计大概就是“爸爸妈妈与我”之类,原作在此:

我当时的第一感觉,这不就是一幅挺好的装饰画吗,里面出现了小孩大脑中跟爸爸妈妈相处的场景,虽然我分不清楚哪一个是我,然后有白云、太阳、蝴蝶、鲜花,装饰性的小图案,没有任何我们对绘画认识中的所谓正确性,但是却有着强烈表达的动机及极具感染力的形式感,于是我用电脑处理了一下,变成下图:

如果我们将其放在一个大型商场上,然后印上大品牌logo,宣传为“设计大师合作款”,跟以下这些真实的优衣库与新泽西涂鸦大师考斯(Kaws)合作的T恤放在一起销售,我感觉卖出去是那么的理所当然。

于是我们梳理出设计绘画另一个秘密:

绘画与设计并没有棱角分明的边界,让设计具有感染力方式很多种,绘画是其重要一种。

所以我们学习设计绘画第一步就是要打破对绘画标准的两个固有认识:

1、 第一是像不像?

2、 第二是对不对?

这两点是最典型的“石膏像思维。”如果不想通这两个问题,你任何放在临摹上的努力都将是发展为街头画肖像这个错误的定位方向上。

认识明确后我们再回到临摹上,如果不是为了像与对,我们的临摹动机是什么?临摹对我们的帮助是什么?如何去做好临摹呢?

如何正确的临摹

这时候我们再想想小时候我们是因为什么动机开始临摹的,我明确的记得我最初的临摹对象就是漫画书,包括日系漫画《七龙珠》、《名侦探柯南》、《城市猎人》(糟糕,暴露年龄了),所以几乎每个人的第一次临摹都出自于——喜爱。

而喜爱的背后就是认识,通过绘画去认识自己喜爱的对象,所以我们发现小朋友懂得如何运用笔之后,有时候也会去画家里的小动物,比方我小时候就经常画自己家的猫或者狗。

在临摹这些漫画书时候并没有任何人告诉我们该如何考虑透视,该如何画好比例等等,但不知不觉的我们似乎越画越好,越画越像了,因为人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强大的,这个阶段叫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在认识自己喜爱对象初期我们都希望将对象画得一模一样,所以大家不要认为我一直在反对画得像,其实我反对的是以画得像为习画目标。

  • 临摹的第一个阶段必须就是:画得像。(观察转化为执行)
  • 临摹的第二个阶段是:找规律。(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 临摹的三个阶段则是:寻找可能性。(开发创造性思维)
  • 临摹的第四个阶段:角色代入。(成为作者)

我们这里简述一下这四个阶段,实践演示大家可以点击原文链接看看。

1、 画得像

这里锻炼是大家的观察能力,然后转化为手上功夫的基本功,因为绘画的过程其实就是手、大脑与眼睛协调的过程,其次则是培养绘画的兴趣,你画的像了就会热衷继续画,这里最重要的是学会观察,在临摹上做到像其实只是功多艺熟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反复的练习来实现(当然也有一些技巧,以后谈),但不必要追求极端的像,毕竟我们不是《无双》里郭富城(伪钞专家),有时候神似比形似更加有余韵。

2、 找规律

第二个阶段我们就需要寻求一些理解,比方临摹的对象是人像画,我们发现原来人的头部多数都是椭圆形,原来脖子不是直的,原来耳朵的高度跟眼睛差不多,原来侧面看的人的时候嘴角一般都在眼睛边界等等,慢慢自行去归纳这些东西,而并非像背书一样记住教材那些原理,因为背是枯燥的,而理解是有趣的,你归纳的原理将永远都属于你。

第1跟第2阶段在熟练后其实可以并行。

3、 寻找可能性

这个阶段的临摹就是在临摹对象的基础上作延展性思考及尝试,比方假设将画中人物的头部放大一倍的画会如何呢?假设将头部直接换成一个U盘会如何呢,意思就是在临摹对象基础上开天马行空的脑洞,作各种有趣或荒诞的尝试,画错了就再试试,通过这个练习你将慢慢从事物中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角度,这也是设计绘画中的精粹之一。

4、 角色代入

这里要讲一个《孔子学琴》的故事:孔子跟襄子学琴,学了十天仍没有学习新曲,老师对他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悉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方法。”过了一段时间,老师说:“你已经会弹奏的技巧了,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曲子的意境。”过了一段时间,老师又说:“你已经领会曲子意境,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作者。”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俨然,仿佛进到新的境界,说:“我知道他是谁了:此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目光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老师听到后,赶紧起身拜了两拜,回答道:“老琴师传授此曲时就是这样说的,这支曲子叫做《文王操》啊!”

这个故事出自《史记》,听完后相信一切尽在不言中,这个阶段是希望大家通过临摹体察到作者更多信息,比方创作动机,思考模式甚至情感表达,这跟设计案例分析有点类似,通过这种分析与代入让自己获取营养,这个阶段最难但却是最有趣及最受益无穷的。

对我撰写内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公众号以防失联哈~

谢谢各位,下期再会!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