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林海雪原》是我国当代作家曲波以其解放前在东北的剿匪战斗经历为素材创作而成的,它生动地塑造了杨子荣等革命英雄形象,艺术地再现了东北剿匪斗争的复杂性、艰巨性。该小说自问世以来,以其妙趣横生的故事、惊险曲折的情节和富有传奇性的色彩而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成为一版再版、享誉中外的畅销书,迄今已在国内印发近400万册。
那么,这部塑造了一个时代的英雄传奇、激励着新中国几代人成长的红色文学经典,究竟是怎样诞生的?其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剿匪在林海雪原
曲波,1923年2月出生在山东龙口市枣林庄的一个贫农家庭。他8岁上学,因家境贫寒,5年半后就失学回家务农。自幼酷爱文学和戏曲的他,从11岁起就开始读长篇小说,在随父农耕、樵采之余,先后将《说岳全传》《水浒》《三国演义》等读了多遍。同时,他经常赶庙会,观看了《打渔杀家》《狮子楼》《八大锤》《群英会》《铡美案》等戏剧,达到了不仅可以背诵全部戏词,而且还能够学唱几段的地步。
曲波
1938年,年仅15岁的曲波参加八路军,两年后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入伍后,他又阅读了许多新文学作品,如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狂人日记》《祝福》及一些杂文集,马烽、西戎的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孔厥、袁静的长篇小说《新儿女英雄传》,赵树理的长篇小说《李有才板话》和《小二黑结婚》等。同时,他还读了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读书中,他养成了两个好的习惯:一是精读、强记,使所读过的书,完全能记牢,重要的章节,完全背下来;二是揣摩、深思,着重理解书中所表达的思想,特别是对书中描写的人物,总要反复思考他们所以是好人、坏人、忠良、奸贼、善良、邪恶、英勇、怯懦、精明、愚昧的本源所在,从而感悟人情的冷暖,洞悉世事之兴衰。这无疑为他以后走上文学创作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4年夏,曲波从胶东抗大毕业,次年随部队奔赴东北,很快被任命为东北民主联军牡丹江军区第二团副政委。当时,国共内战一触即发,东北成为国共双方争夺的焦点。由于东北过去长期遭受日本帝国主义奴役,加之又有伪满洲国的统治,还有国民党势力的渗透,这种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导致东北境内土匪活动猖獗,已经对我党在此建立民主政权并进行民主改革构成严重的威胁。为此,东北民主联军总部作出了主动出击、剿灭匪患的决定。
1946年冬,新婚第二天的曲波,便奉命率部深入牡丹江一带的深山密林,去执行剿匪任务。其时,他所面对的顽敌是盘踞在威虎山的国民党保安旅长座山雕(张乐山)匪帮。但威虎山工事复杂,不宜强攻,怎样才能以最小的代价尽快消灭敌人呢?当曲波正为此而绞尽脑汁时,侦察排长杨子荣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由他装扮成土匪打进威虎山内部,争取座山雕的信任,以配合主力部队里应外合全歼之。曲波遂召集会议,对杨子荣的设想进行反复研究后,迅速制订了周密的作战计划。然后,曲波亲自将杨子荣送出山林,又凝望着他的身影没入漫天的大雪之中。杨子荣不负众望,以其机智果敢,很快便打入匪帮,并取得了座山雕的信任。后来,在杨子荣的内应下,主力部队顺利地攻入威虎山,一举活捉了座山雕等25个土匪,创造了以少胜多的范例。杨子荣因此被东北军区司令部荣记了三等功,并被授予“特级侦察英雄”的光荣称号。1947年2月23日,杨子荣在追歼顽匪时,不幸中弹牺牲,时年仅30岁。而曲波的警卫员高波也是在剿匪战斗中英勇牺牲的。
写小说缅怀战友
1948年11月,曲波在辽沈战役中身负重伤,大腿骨折,股动脉断了,被送入医院治疗长达半年多时间。因骨头接得不好,故出院后,他的右腿短了4厘米,使他成了跛脚残疾人。在此情况下,曲波离开了丹东海军学校政委的岗位,转业到齐齐哈尔机车车辆制造厂担任党委书记兼副厂长。他在部队医院供职的妻子刘波也随他转业到地方。
当时,曲波的工作职责之一是通过讲话和作报告鼓舞职工为社会主义革命事业而奋斗。在一些讲话、报告中,他除了讲党的理论、方针和政策外,总要有意识地讲些先烈战友们的英雄事迹和劳动模范的感人故事,不料效果颇好,往往使听者深受感染,忘了时间,讲者也激情洋溢,忘了长短。久而久之,先烈的鲜血,战友的事迹,使他产生了一个强烈的念头:“过去,我只是口讲,听者虽有很多,毕竟天地太小,为数甚微。能否写成几本书呢!那样传颂得不是更广吗?”
《林海雪原》
但是,曲波一直被自卑的阴霾所笼罩。他总是担心自己文化底子簿,写作对于他来说,无异于自不量力。此时,妻子给予他很大的信心和勇气。他后来在《我的第一篇小说〈林海雪原〉》一文中回忆说:“我爱人已洞察到我的心情,也不知她从哪一本古书上抄给了我这样一句话:‘人之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经手’、‘为之’,‘无师志成师’,这是我向自卑宣战内心发出的最强音。这几句话,鼓舞了我的士气,振奋了我的精神,增强了我的刚毅。写!决心下定了。即或不能出版,留给我的儿女看,让他们学习这些爷爷、叔伯、姑姑、阿姨们的英风浩气。”
1955年农历腊月三十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曲波走在齐齐哈尔的大街上,观看着人们欢庆春节的热闹祥和的景象。在披雪回家的路上,他灵感勃发,竟随口哼出一首诗来:“白雪仙子兮太虚散花,刷新江山兮洁尽天涯,我愿化作兮飞云一朵,为汝舞蹈兮牵气布霞,灭蚜保苗兮驱魃润土,五谷丰登兮荣我中华。”回到家时,妻子和孩子们已经安睡,而他的情思仍在驰骋,还很活跃。他由今天的瑞雪纷飞,很自然地联想起近10年前他送别杨子荣的那一幕,以及他与杨子荣亲密无间、浴血奋战的日日夜夜。激情难抑之下,他决定就从林海雪原剿匪斗争着手,把这些难忘的战斗岁月写成一部书,以缅怀英烈,教育后人。于是,他拿出一叠白纸,挥笔写道:“以最深的敬意献给我英雄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这成为曲波在长篇小说《林海雪原荡匪记》中的献词,也是全书创作的开始。
从此,曲波就利用业余时间偷偷地写作。当时,因为曲波不懂文艺理论,又是第一次从事文学创作,所以写起来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想怎么写,就怎么写,速度之快,连他自己也没有料到。他习惯于构思好了一章,便一气呵成,每天多则可写12000字,少则也能写8000字。有一天,他利用参加一个无关紧要的会议之机,竟在巴掌大的小本子上密密麻麻地写出了一章。
刘波主动为丈夫分忧,担任曲波的专职誊写员。每誊写完一章,她就随手揪一段正给孩子织毛衣的毛线把文稿装订起来,所以装订文稿的线都是五颜六色的。当她抄不及时,就对丈夫开玩笑说:“你这样倾盆大雨,一定写得太粗糙。”当丈夫写得细一点慢一点时,她又会说:“你像春蚕吐丝一样,吐个没完,一丝到头,不截不断,这样眉目能清楚吗?”
然而,当小说初稿完成了前三章大约15万字时,曲波痛感自己的文字不能充分表达内心的情感,遂一气之下将原稿烧了。过后,他又认真构思,从头写起。当写到杨子荣壮烈牺牲那一章的时候,他流泪了。那天深夜,他第一次把睡梦中的妻子叫醒,泪流满面地说,他写到杨子荣殉难时再也写不下去了。经过反复斟酌,最后曲波舍弃了这段真实的经历,他改让杨子荣“活”了下来,又和“少剑波”一起投入到了新的革命斗争中去。
面世后反响巨大
经龙世辉推荐,《人民文学》1957年2月号以《奇袭虎狼窝》为题,从《林海雪原》中选载了《受命》《杨子荣智识小炉匠》《刘勋苍猛擒刁占一》《夜审》《蘑菇老人神话奶头山》《破天险奇袭奶头山》六章,副主编秦兆阳还亲自写了按语。由此引发了读者的关注与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