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打虎”是我国广为流传的一个民间故事,源自《水浒传》,讲述了梁山好汉武松醉酒路过景阳冈时遭遇了吊睛白额虎,然后赤手空拳打死老虎为民除害,受到当地老百姓的敬仰,后被世人传为佳话。
武松打虎的故事是杜撰的,现实中根本没有这回事,也有说法是以张士诚为人物原型改编而成的,至于真相是啥?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单看“武松打虎”这件事情,人们以为武松能打死老虎,靠的是高大威猛的身材,以及一身的武艺,仔细分析,会发现武松其实是个“科学小能手”,他在打虎的过程中,将科学理论完美地融入到实践中,最终才能制服老虎。
武松打的是什么虎
现代虎起源于东亚地区,由于彼时的地球上已经没有能与之匹敌的竞争者了,所以现代虎出现之后得以迅速扩张,向南到达了东南亚,向西到达了里海周边。
经过长时间的地理隔绝,现代虎逐渐演化出了9个亚种,分别是东北虎、华南虎、孟加拉虎、印支虎、马来虎、苏门答腊虎、里海虎、爪哇虎、巴厘虎。
我国曾是最主要的老虎分布地区,老虎的种类和数量均位居世界第一,生存在我国境内的老虎亚种,就有东北虎、华南虎、孟加拉虎、印支虎、里海虎,这5种。
不同虎亚种,体型相差很大,比如大型的东北虎体重能够达到260千克,而小型的华南虎体重不超120千克的也大有存在。
野兽的实力强弱,体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体型越大,实力越强,对付起来也就越困难,因此,知道武松打的是什么虎,非常关键。我们来看当时我国5种虎的分布范围:
华南虎是数量最多,栖息地最广的,在华南、华北、华东、西南、华中等多数地区均有生活,分布范围占据了大半个中国。
东北虎的数量也不少,它是最耐寒的一种老虎,在我国的分布范围主要在东北部。
新疆虎被认为是里海虎,是最耐干旱的老虎,在我国的分布主要在天山南北,即塔里木及准格尔盆地的沙漠绿洲里面。
孟加拉虎和印支虎虽然在我国也有分布,但它们不是我国的主要老虎亚种,在我国的分布范围有限,仅出现在西南一带,且数量较少。
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张秋镇境内景阳冈旅游景区,被认为是传说中武松打虎的发生地,综合来看,在此地生存的老虎,可能有两种,一是华南虎,二是东北虎。
从分布范围和数量上来看,华南虎的概率要更大一些,因为东北虎的主要分布范围是在东北,山东一带属于东北虎栖息地的边缘地区,并不是它的主要分布地点,不过也不排除是东北虎。
那么究竟是哪种虎呢?首先从描述上看,该吊睛白额虎体型巨大,偏向于东北虎,但仔细一想,古代文人墨客在进行文学描述的时候,不免会使用一些文学修辞手法,因此,我更倾向于是华南虎,毕竟从人类能对付的野兽上限来看,华南虎的可能性会更高。
武松打虎背后的“科学指导理论”
故事中,武松先是用哨棒攻击,但因太过紧张,将棒子弄断了,于是扔在一旁,转为徒手与老虎周旋。
其实这里武松犯了一个错误,即便是哨棒弄断了,还不剩半截嘛,也应该用起来,有工具在手的胜率要更大一些。
不过武松到底是“理科学霸”,下一秒他立马想出了对付老虎的办法,于是他抓住了老虎的顶花皮,一按按将下来,就是抓住了老虎的后脑勺的皮毛,将老虎按倒。
这个操作非常重要,可以说是决定了武松后面的胜利,如果没有这项操作,估计武松就悬了。为什么这个操作这么重要呢?因为其中涉及到了“掐捏诱导的行为抑制”。
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在生活中,我们捏住猫咪的后颈皮,它会一下子就变得很乖,蜷缩着身子,一动也不动。
宠物医生们在对猫咪进行相关治疗时,为了防止猫咪乱动,往往会利用这种现象,用夹子夹住它的后颈皮。
掐捏诱导的行为抑制是一种后天形成的条件反射,造成这种条件反射的原因是猫在小的时候,母猫采用叼住后颈皮的方式搬运幼崽,久而久之,一旦小猫的后颈皮被捏住,它们就以为是母猫要搬运它们,进而蜷缩身子,保持安静状态。
这种现象,出现在所有采用此方式搬运幼崽的动物身上,比如狮子、老虎、蜜獾、豹子等,而猪、猴子等采用其他方式搬运幼崽的动物,捏住它们的后颈皮则不管用了。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些研究者曾利用13只猫进行了相关研究,发现67%的个体都出现了该现象,而且猫的年纪越小,越明显,而所有没有出现掐捏诱导的行为抑制现象的猫咪,绝大多数都是年龄比较大的。
这很容易理解,因为随着年纪的不断增大,母猫也不需要再亲自搬运它们了,渐渐地,这种条件反射就减弱甚至消失了,不过有不少个体终身保留。
明白了这一科学理论之后,我们再来看武松打虎的过程,他抓住老虎的顶花皮,就相当于捏住了它的后颈皮,而老虎正是采用这一方式搬运幼崽的动物之一,不排除成年之后依然保留有这种条件反射,所以被捏住了后颈皮的老虎,马上就变得乖巧了许多,任由他挥拳狂揍。
不过武松也是幸运的,老虎作为一种顶级的捕食者,成年之后依然保留有这一条件反射的,远比猫咪要小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