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世界 | 镜头厂家的宣传套路

镜头,往往比相机难卖。因为就摄影而言,照相机是必不可缺的,然而镜头够用就行。如何让用户购买更多的镜头,购买更贵的镜头,总是成为相机厂家,光学厂家头疼的问题。那么,关于镜头的宣传套路便层出不穷了。

相比于网络世界那些类似“抗日神剧”一般的镜头神话聊天,镜头厂家对镜头的宣传本身也带有玄学色彩。

因为厂家需要让难以体现个性的镜头体现出个性。

厂家往往不会像网络和媒体那样一张一张放大测评图片,去仔细分析边缘和中心,因为那根本不能体现个性。个性来自镜头本身的属性。

镜头的最大作用是拍照,评价镜头能力的标准应该是照片,但照片不能体现镜头个性,在宣传时,重心就落在镜头本身的用料和结构上才能突出个性,而这便是镜头玄学诞生的根本原因。

如果说,不同品牌照相机的操作还不同,那么镜头没有个性的程度就令人惊讶了。

根据照片要判断出是哪枚具体镜头拍摄的,简直需要超能力。

而如果盲测照片判断镜头效果,那么选出来的结果必定五花八门。毕竟连相对明显的胶卷拍的还是数码调色的很多人都分不清,那么徕卡 M 头拍的还是尼康 F 头拍得,就更难以区分了。

如果从照片呈现的画面效果去分析镜头能力,对于厂家而言简直是自杀,因为最终大家看到的结果很可能是各个厂家拍出来的都差不多。

因此,100 年来,厂家们设计出了各种各样的套路并沿用至今。

大约是 19 世纪末,世界上出现了早期摄影杂志,很快,专门的照相器材广告出现了。自从上个世纪 20 年代开始,结构图就出现在各种各样的镜头宣传册上。

大家不妨仔细回想,结构图和我们使用镜头拍照片到底有没有关系呢?其实完全没有,它只是想要展示镜头有多复杂。就像结构完全不同的天塞和松纳镜头,都装在禄来 35 上,你要不说明白,谁能分得清效果?管你 S 还是 T,用起来不还是一样。

然而,过去镜头结构都不算太复杂,比如天塞镜头只有 4 片 3 组,PLANAR 镜头也不过 6 片 4 组,所以描述显得尤其重要。

即使是到了当下的 2023 年,文字描述也始终是镜头宣传中最多得部分,其中不仅仅解释技术,也有许多完全没有标准可以证明的赞美。

比如:镜头带来高分辨率,高对比度等等,到底多高?你别管,高就对了。反正就是很抽象的描述。你 MTF 过 70 叫高,过 80 也叫高。

并不是所有的镜头都会老老实实给你 MTF 图,然而每一枚镜头都 100% 会给你它的结构图。

结构图的本质是宣传,是让你觉得这枚镜头设计复杂,相当厉害,而到了 1990 年代以后,结构图的任务是让你觉得这枚镜头充满科技含量。

所以后来,结构图必定和另一个重要的镜头宣传元素结合:镜头用料。

在各家镜头解说中,没有任何厂家会像 MARCO CAVINA 一样把每一片镜片的色散,折射,打磨数据都给你琢磨出来。

但是他们一定会标记处非球面,低色散,或者是高折射等等特殊镜片。

绝大部分情况下,镜头厂家对于镜头用料的解释都是抽象的,描述性的,而非技术化的,因为技术化的你听不懂,抽象的才能让你觉得厉害。

我给大家举个几个例子:

这是佳能镜头介绍页面里都有的 UD 镜片介绍,它并不针对具体镜头,只要是用了 UD 镜片的镜头都会有。宣传上的描述非常专业且不可量化,但明显突出它使用了一种很厉害的材料。上面说了,可提高二次光谱的消除效果,这在画面上是怎么展示的大家完全没有概念,但这么一说就觉得相当厉害!

然而这里是有逻辑漏洞的,并非很厉害的材料就一定能带来很厉害的效果?中国足球队的教练,配套都是很好的,但是踢出来却和大便一样。你看波兰队还有莱万呢,莱万算研磨非球面级别了吧?波兰队世界杯表现也不太行。

没关系!因为对于宣传而言,感觉比事实重要,描述比数据重要。

尼康的整体宣传虽然比佳能,适马,富士,索尼要低调得多,但遇到 58/0.95 这种本来就带有宣传属性的产品时,也免不了一阵吹。

尼康用了一堆示意图,来让用户明白他们的非球面镜片是多么厉害,然而大家注意,和佳能一样,这段宣传和镜头本身无关,同样是用来给用户造成镜头用料猛爆感觉的。

既然材料很厉害,却又讲不清楚在实际镜头上会厉害成什么样,那么最后肯定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而且同样技术指标的非球面,也搞不清楚是谁的好,玄学自然也就产生了,自然就产生了这种非球面比那种非球面好,这家非球面比那家非球面好之种种了。

真正的玄学之霸徕卡反而很少进行这种宣传,他们的镜头介绍都非常简洁。像徕卡 50/0.95,也是用了很多料的,可以说是徕卡拳头的拳头,然而他们就这么两段:

那么,他们新出的 SL 镜头呢?同样没有太多宣传,比如 SL50/2,就这么一页:

你以为徕卡老实?的确,德国镜头的宣传往往比日本人低调。

然而,徕卡可是有真正牛 X 的宣传方法的 —— 历史。

所以,徕卡才是宣传之神,因为不管日本镜头怎么吹,最终还是要围绕性能,只有徕卡镜头能够完全抛开性能,只用情怀和历史就让人掏腰包。

可是,仅仅有嘴皮子是不够的,没有现实的依据始终难以服众。

这时,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问题又凸显出来,如果拍照什么都要按放大到 200%,500% 的标准来算,等于是将人眼比鹰眼,很不合理,也很不直观。

MTF 图就这么登场了。

MTF 图是一种非常专业的测试方法,能够很好地测算出色散,球差,场曲,分辨率等指标。在过去它是镜头厂家内部测试使用的,并不对外公开。

然而,恰恰是这些专业的,技术性的内容,让镜头厂家找到了宣传的突破口。

日本厂家希望尽量用脱离技术的角度让大家理解 MTF,大家看看,这就是日本人营销的奥妙之处,在谈结构的时候,他们大谈这些光学问题,然而等真的到了反映这些光学问题的 MTF 图时,他们却只口不提了!

长此以往便又出现了一套抽象标准,说白了就 3 句话:线越高越好,两根线越近越好,线越平越好。

厂家一方面给我们这些内容,另一方面,还是隐瞒了很多更真实的内容。

不同距离上 MTF 的标准并不一样,有时候还会有比较大的差距,现在新的徕卡 SL 镜头的 MTF 上忠实呈现了这一点,然而绝大部分镜头没有呈现。

MTF 可以比较直观表达对比和分辨率,然而测试标准却不一样,日本人为了让他们的 MTF 看来和德国镜头差不多,将测试标准定为 30 道,而德国的标准是 40 道。

还有更绝的,比如 COSINA 公司的福伦达品牌,前前后后推出了 100 多枚镜头,然而只有其中的 3 种给出过 MTF。

MTF 从内部测试,发现问题的数据,变成了只展示优秀面的宣传品。

镜头在展示方面有太多说不清楚的地方,即使是 MTF 算是比较好的数据,也仅仅是“给我们看想给我们看的”而已,这里都还没有考虑 MTF 造假的情况。很多时候 MTF 对我写文章有用处,但对于大家选镜头,基本都是展现好的一面。

镜头的玄学源头是从镜头宣传一开始就开始的。

那么,我们究竟如何看待镜头呢?

如果一般的文章写到这里要开始卖器材了,你看看,现在的网络生态就是这样充满着暴力和欺骗。

我们与镜头的日常关系,无外乎 3 件事:买镜头,用镜头和聊镜头。

聊镜头的时候你想说什么说什么,各种玄学 MTF 往上冲,就像我做这个公众号,我讲镜头肯定要讲数据,跟你讲感觉是讲不清楚的。

在聊镜头时,真正究极的玄学是味道,它就像文物上的包浆,野人身上的老泥一样,看一个淳字,大家注意,是淳,不是纯。徕卡好像茅台,蔡司就像五粮液,真是越久越香,乃至于别人给搞个茅台镇酒这样的假酒,也给人香喷喷的味儿。

而买镜头,用镜头,就需要理性了。

买镜头是为了用,不是为了回去擦。买镜头要遵循:使用需要,基本性能价格三个要素。

比如超大光圈镜头,0.95 的,1.2 的,很多时候操作不便,并不实用,在选用时很多时候是被 PASS 的。正如大家都知道定焦镜头的光学表现要比变焦镜头好,但很多商拍,记者就是使用变焦的,因为他们使用需要首先是便捷。

然后是基本性能,这个光看宣传看不出,因为镜头厂家宣传下,每一枚镜头都很好。所以,实际上应该先考虑价格因素,有多少钞票干多大买卖。其实,只要需求和价格定下来,机身卡口又是固定的,能选的镜头不会太多。

当然,也有不是从需求出发,就是想买个镜头玩玩的。对于这种情况,我想说爱情是不能长久的,冲动是一时的,瞬间的清醒后,你往往发现你梦中情人原来如此丑陋。可以尽量考虑镜头的后续出手问题,相机镜头的好处就是在于可以转卖。但我觉得既然买镜头了,就还是好好善待镜头,不要让镜头像个流浪狗一样在全国各地晃悠。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胶卷迷俱乐部 (ID:jiaojuanmi),作者:上海老污龟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