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Ziv
审校 | 沈梦溪
打工人清醒的一天从一杯咖啡开始,但是一喝咖啡肚子就咕噜噜叫,炫几大口之后过不了十分钟必跑厕所,你也是这样吗?
根据调查,至少 30% 的人会在喝咖啡后想要大便。但是由于其中含有上千种化合物,究竟是什么使它让人“屎意盎然”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结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咖啡的确会通过刺激结肠收缩促进排便。
而且喝咖啡真的会让人迅速有感觉,在一项研究中,有些被试者甚至会在喝咖啡后 4 分钟内结肠运动指数就明显增加。
要知道经过胃的吸收再到小肠、结肠这条消化路径可没有这么快,可能至少需要一小时。有学者猜测,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刺激到消化道末端,应该是“肠-脑轴”中间的神经系统在起作用。
“肠-脑轴”是大脑和消化道之间的沟通桥梁,消化道中的菌群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目前的研究发现,从脑部的早期发育到晚年的神经疾病都和这条轴线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咖啡进到胃里,就会向大脑发送一个信号,大脑会刺激结肠:“有东西要过来了,最好把下面排空!”
这种反应被称为胃结肠反射,是填饱胃以后,反射性地引起结肠运动增加的现象。
乙酰胆碱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递质,可以刺激肠道平滑肌收缩。在最近一项关于胃肠神经反应的研究中,发现全因咖啡和脱因咖啡都能产生类似乙酰胆碱对肠道的刺激。
有学者曾经用正常咖啡、脱因咖啡和热水做过对比,发现不管有没有咖啡因的存在,咖啡带给被试志愿者的结肠收缩都比热水要剧烈。因此推测导致结肠收缩的原因跟咖啡因没啥关系。不过正常咖啡引起的结肠活动会更频繁一些,强度跟吃过一顿饭后差不多。
排除了咖啡因,还有一些成分是重点怀疑对象。
咖啡富含膳食纤维,有研究显示大鼠在摄入含咖啡渣的溶液后,小肠和结肠都会加速运动,而且粪便颗粒形成速度也比其他大鼠快得多。
当食物经过小肠后,没被消化的膳食纤维会在结肠内酵解,释放出短链脂肪酸,有研究表明它们可能会促进结肠运动。不过在大鼠身上的试验显示这些反应也会发展出耐受性,摄入次数多了以后结肠运动就没那么明显了。
另一种跟胃肠运动有关的物质是咖啡银皮(Silverskin),这是咖啡豆外层的被膜,重量约占咖啡鲜果重量的 4.2%。在咖啡烘焙过程中,美拉德反应会给咖啡豆覆上一层焦褐色,同时增添浓香的风味。
在美拉德反应的最后阶段,会产生一种叫做“拟黑素”的高分子化合物,也被称为“美拉德化膳食纤维”。烘焙过程中产生的拟黑素就与咖啡银皮有关。
拟黑素会加速小肠运移物质的速度,跟其他膳食纤维一样,也能加速形成粪便颗粒。另外它还会作用于肌肉张力,直接激活胃肠道平滑肌的运动。
在咖啡的众多化学成分当中,膳食纤维、拟黑素、多酚类物质(比如咖啡酸)或胆碱被认为是引起肠道平滑肌收缩的关键候选分子。
除了咖啡本身的成分刺激到了胃肠反射以外,也可能是由于喝咖啡后胃部本身的消化过程中产生的激素激活了这个反应,比如胃泌素,或者由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合成,在十二指肠分泌的胆囊收缩素。喝咖啡后,这两种激素的含量都会迅速上升。
关于咖啡和胃肠蠕动之间关系的研究还在继续,不过这种神奇的现象已经被医学领域利用。
很多接受过手术的患者都会出现排便不畅的现象,尤其是进行腹部手术后会腹胀、疼痛,只能吃流食。来一点咖啡就可以明显减少这些患者术后到第一次排便的时间间隔,并且能帮助他们尽早吃上固体食物。
罗伯特・马丁代尔(Robert Martindale)是美国的一位医学教授,同时也是医院的营养服务医师。他会建议一些前来咨询的慢性便秘患者在改变饮食习惯的同时喝一点咖啡。有些人甚至会跟他反馈:“不喝咖啡我就没法上厕所……”
不过也不能过度依赖咖啡,把它当成通便神器。美国营养与饮食协会(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的一位营养师表示,便秘并不是因为缺咖啡,最好多吃一些富含纤维的水果和蔬菜、多喝水、增加体育锻炼,这才是解决便秘的正道。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通过喝咖啡恰到好处地排便,还有很多人会因为喝了咖啡拉稀。每个人对咖啡因的代谢能力也不同,会有人会因为喝了太多咖啡失眠、心悸、焦虑或者头疼。
喝咖啡也需要量力啊!
参考资料:
-
[1]https://www.sciencefocus.com/the-human-body/why-does-coffee-make-me-need-a-poo/
-
[2]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378422/
-
[3]https://www.nytimes.com/2021/11/30/well/eat/why-does-coffee-make-you-poop.html
-
[4]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8%85%B8%E2%80%94%E8%85%A6%E8%BB%B8%E7%B7%9A
-
[5]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3%83%E7%BB%93%E8%82%A0%E5%8F%8D%E5%B0%84/8480137
-
[6]https://pubmed.ncbi.nlm.nih.gov/9581985/
-
[7]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7824117/
-
[8]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6432563/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把科学带回家 (ID:steamforkids),作者: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