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正(4):法真

  蜗居在海岛将近3年,张伯路军队的粮食也消耗殆尽,吃饭都成了问题。
  无奈之下,晕头转向的张伯路又驾船返回了山东,这正好钻进了早已张开的口袋。等待多时的法雄以逸待劳,趁张伯路的兵士立足未稳,将他们打得落花流水,四散奔逃。

  张伯路夺路而走,又逃至辽东,在途中再次遭遇围剿,客死他乡,其部众见首领已死,也无力作战,于是分了行李,各谋出路去了。
  青州又恢复了以前的安宁。
  后来法雄被派往南郡当太守。他秉承了老领导张禹为官清正廉明的传统,尤其要求下属秉公执法。谁要是胡作非为,他都严厉惩处,免官削职,毫不留情。

  或许,法雄也会这样语重心长的说:如果我退休以后,人们认为我是一个清官,认为我还是做了一些实事的话,我就谢天谢地了!
  为了构建和谐社会,造成和平共处的安定局面,法雄不仅对人,甚至对野兽,也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当时南郡有虎狼出没,前任太守曾经招募一些猎手去捕捉这些野兽,结果被派去的人大多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被虎狼吃掉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就涉及到一个环保和生存环境的问题。从几千年前开始,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努力,虽然失败过,虽然有人丢了性命,但是直到日前还死不悔改。

  蠢蠢欲动的人层出不穷,要让天下万物都被人类主宰,都为人类服务,要将圣山踏于脚下而后快,要让百兽统统臣服,并美其名曰:征服自然,展示人类的力量。

    
征服自然,怎么叫做征服了呢?为什么人类就不能和动物和谐共处呢?
  法雄当时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就写书信对当地所属的县令:凡虎狼之在山林,犹人之居城市。古者至化之世,猛兽不扰,三皆由恩信宽泽,仁及飞走。太守虽不德,敢忘斯义。记到,其毁坏槛藊,不得妄捕山林。

  这意思就是:凡是虎狼等野兽都是在山林中出没的,就像人们居住在闹市一样。以前我们的社会治理的相当和谐,连猛兽都不来侵扰。这些都是对于它们的恩惠、诚信和宽厚。你的前任缺乏这些品德,所以才忘掉这些道理,导致了乱杀滥捕、人兽两伤的局面。看到这封信后,你们要立刻拆毁阻挡野兽的栅栏藩篱,不得随意到山
林中捕杀虎狼等野兽。

  从此以后,当地虎狼灾害渐渐平息。人兽和平共处,人们的生命财产得到了更充分的保障。
  与法雄相比,他的儿子法真就更不得了。
  与父亲不同的是,法真并没有走上仕途,而是关起门来专心做起了学问。
  在法真看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才是他最享受的生活方式,最应该追求的精神境界。
  公元137年的冬季,当时的顺帝巡视长安。当时就有人向向顺帝推荐法真,称法真这个人不得了,精通儒家的内学和外学,即《七纬》和《六经》。既然他隐居乡里,不肯出来做官,应就地给他一些封赏。这也显得咱们尊重人才啊。

  顺帝一听也很感兴趣,那就把法真找来,让我看看吧,是不是真就这么厉害啊?
  但是,皇上派人前后四次征召,但法真始终不肯露面。
  这可比诸葛亮的三顾茅庐牛多了,况且,三顾茅庐的也只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刘皇叔。四招法真的是谁?当今皇上啊,那可是华夏第一人啊。
  这事震惊了所有人。其中,法真的朋友郭正的总结陈词最有代表性:法真,名可得闻,身难得而见,逃名而名我随避名而名我追,可谓百世之师者矣。

  意思是:法真,可以听见他的名,却很难见到他这个人。他越是逃避名声,名声越是随着他,越是躲开名声,名声越是追着他,他这个人真可以说是百世之师了!  法真勤奋好学,具体来说,就是很小的时候就修行五经这些大知识分子的必修基础课程,学习谶纬,并且不固定局限在哪一家,他精通中原和异域的图书典籍,是关西的大儒者。由于声名远播,有很多从远方专程前来求学的弟子,如陈留、范冉等,有数百人之多。

  法真的很多弟子后来都成了有学问,讲情操的正人君子。最有名的例子来自于范冉。
  年青时,范冉在县衙当差,有一次奉命接待郡守派来考察下级官吏的督邮,那督邮骄横跋扈,作威作福,牛气冲天,范冉看不惯这丫的德行,立即便弃职回家。老子不伺候了!

  后来范冉的老朋友王奂当上了考城县令(考城在今河南商邱的西北面,离范冉的家陈留不远)。王奂一再派人送信给范冉,请他到考城去玩玩。范冉心想,王奂现在当的是县官,要管全县百姓的衣食住行,事情多得很,我怎么能去打扰他呢?况且,我去的话,他免不了要好吃好喝的招待我,这花的显然是纳税人的钱,这也太不
好意思了。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