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娘炮」?不如了解下动画中男角色的中性化审美

  前段时间,新华网发表了这样一篇文章《辛识平:“娘炮”之风当休矣》,引发了网友的激烈讨论。

モホテヌソユ

  说来有趣,自从微博出现了筛选留言功能,常常会出现评论与转发仿佛两个世界的情况,这篇文章也不例外。

モホテヌソユ

モホテヌソユ

  无论争论双方是如何被隔离在两个战场的,新华网的导向作用仍旧不容小觑。随着这篇文章的出现,紧接着就有传言,某电视台的大型晚会在表演者方面“限娘”。

  然而传言终归是传言,在大家都还没有摸清楚新华网所谓“娘”的尺度之前,“限娘令”一事大致难以成型。

  说到底什么是主流叙事中的“娘炮”?他是如何形成的?这个本身就带着男性傲慢气息的词语,被主流媒体用来标签化男性艺人时,反对它的人到底在反对什么?支持它的人又出于怎样的考量?

  这个问题似乎可以在日本动画、漫画的发展历史中探到一些蛛丝马迹。下文以日本动画漫画角色为例,尝试给这个“娘炮风波”找到一个区别于男性叙事线索的注脚。

什么是娘炮?

  在开始讨论之前,“娘炮”的概念是个绕不开的问题。尽管这个带有侮辱性的词语周身散发着性别歧视的恶臭,但是为了接下来的讨论还是得想办法去释义它。

  在传统的语境里,娘炮一词代表的是男性的行为举止女性化。

  之所以称这个词傲慢,是因为他擅自将男性的行为举止限制在了一个框架里,如果说对于女性的羞辱更多的是“荡妇羞辱”,那在侮辱男性方面,传统叙事酷爱的大概是一种“女性羞辱”。言下之意,你已经堕落到宛如女性的地步了。

  关于“娘”这个符号,这中间涉及到一个指代概念的偷换。直观一点说,根据新华网这篇文章来看,在主流话语(传统话语)口中,时下的中性化打扮的男性被强行定义为伪娘(Femboy/男の娘、おかま)。

モホテヌソユ

  而站在这种观点的对立面的不少女性消费者眼里,时下中性化打扮着装的男性则是单纯的美少年。

モホテヌソユ

  所以下文中我们彻底抛弃掉“娘”这个能指,直接将其所指的“美少年”的概念提炼出来。用以分析日本动画、漫画中,美少年是怎么形成的。

日本动画的线索——女性的成长

  在展开分析之前,我认为美少年是被伴随女性话语权增加,被审美选择的产物。在当今社会她表现为多元审美的一支,并永远不可能成为审美的全部。与此同时,这种审美选择背后还暗含着两性之间权力关系的博弈。

  ▪女性功能化与没有美少年的时代

  日本动画伊始,我们在动画作品形象中鲜少能看到美少年的形象。

  从十九世纪初的《塙凹内 名刀之卷》开始算起,一直到近十九世纪中叶,男性的形象大都处于一种相对粗犷的造型。有的人物形象脱胎于早期漫画,通过“纸动画”、“黑板动画”等平面形式,形成了一种朴素的白描风格。

モホテヌソユ
图为《塙凹内 名刀之卷》

  男性角色的形象从武士到英雄人物、政治家不等。

モホテヌソユ
图为《ビールむかしむかし》

  而这个时期的女性形象则是所谓的功能性女性——大多以母亲的形象出现,即不以相对独立的社会身份出现,而作为伦理关系的一端出现。并且另一端联系的往往是叙事中的主体男性。

モホテヌソユ
图为《お蝶夫人の幻想》

  而以女性作为叙事核心的作品中,故事主旨往往是单纯的爱情故事,而且女性角色上当受骗的居多。如《蝴蝶夫人的幻想》、《瓜子姬与天邪鬼》等。

モホテヌソユ
图为《瓜子姬与天邪鬼》

  最值得玩味的大概还是《瓜子姬与天邪鬼》这个故事,瓜子姬的形象,她的起源可以称之为女版“桃太郎”。只不过桃太郎源自一个漂流在河中的桃子,而瓜子姬则源于一个瓜。

  类似的出身,因为性别的不同,桃太郎踏上征程,获得伙伴(奴仆),而瓜子姬却被天邪鬼欺骗,命途堪忧。

  性别赋予角色不同的命运,而在故事中,真正造成这些命运的往往是人物性格与个人能力之间的悬殊差异,女性成了软弱,多愁善感,缺乏领导能力的象征。这些源于民间传说的故事,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典型叙事。

  ▪英俊而魁梧的男性英雄与摩登的女性助手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一直到七十年代。这个时期的日本经济高速发展,脱离了战争的泥沼,配合美国方面经济的扶持,动画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在这个时期,日本社会的男女关系经历了一个较大的变化。战后负罪的男人们,与同时承担着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的女性之间,基于生产关系的变化,社会地位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尽管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伦理功能性的女性形象仍旧存在,但却不再是叙事中最常见的人物类型了。这一时期的作品中,比较有日本特色的是SF类型(Science Fiction),除了《铁臂阿童木》的设计以外,我们经常能看到的是英俊而魁梧的男性英雄与摩登的女性助手。

モホテヌソユ
图为《ビッグX》

モホテヌソユ
图为《科学忍者隊ガッチャマン》

  这个时期男性角色的人物发色大多还是黑色,但女性角色的头发无论是造型还是色彩都更加时髦,也更加接近欧美化。可以说这一时期,因为在传统的生产关系中难以照见现在的女性形象,所以创作者索性将故事的背景从日本扩展到了全球。

モホテヌソユ

  例如上图的《再造人卡辛(1973年版)》(新造人間キャシャーン)中的卡辛形象。尽管在年龄设定上尚且算是少年人,但是整个体格上来说,除了身高略低以外,基本是个健硕的成年人体型了。故事的背景也是祸及全球的灾难,被用来衬托主角的女性角色也各个金发碧眼。

モホテヌソユ
图为《再造人卡辛(1973年版)》

  总的来说,这个时期的动画作品中,女性的形象从功能性角色向社会功能性角色转变。尽管仍有花瓶之嫌,但好歹走出了家庭,拥有了社会身份。

  男性的形象较之过往开始追求五官与肢体上的美感。如占据脸较大比例的眼睛,高挺的鼻梁,相对白皙的皮肤,健壮的身材,凡此种种。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个时期所有的作品都兼具这个特征,只是与前一个时期相对比来说,开始出现这样的男性形象。当然这距离我们所描述的美少年形象还有一些距离。

  ▪成为男性的女性与被封神的女性

  以《银河铁道999》为分割线,这之后的女性形象更加的丰富而多元。

モホテヌソユ
图为《银河铁道999》

モホテヌソユ
图为《阿拉蕾》

  但即便如此,有两个惯用的叙事套路仍旧值得人们注意。那就是成为男性的女性与被封神的女性。

  70年代初经典作品《凡尔赛玫瑰》诞生。故事讲述了自幼被父亲当做男孩抚养的女主人公,以男性身份参与到法国波旁王朝末期的政治风波中的故事。

モホテヌソユ
图为《凡尔赛玫瑰》

  变装为男性的女性,是少女漫画中非常常见的套路,从《凡尔赛玫瑰》到《花样少男少女》,从《婆娑罗》到《活力100%》,这个叙事套路之所以能够如此长盛不衰,其背后暗含着女性对于男性所获得的社会尊重与认可的渴望。

モホテヌソユ

  而另一个经典的叙事套路是被封神的女性。同样是上世纪七十年,《尼罗河的女儿》这一作品中,女主人公由于其利用现代知识救助了当地的居民,再加上与传说中的“尼罗河女儿”一样,都是金色的头发。她的所作所为印证了传说,因此被“封神”。

モホテヌソユ
图为《尼罗河的女儿》

  与她有类似际遇的还有《天是红河岸》中被封“战争女神”的铃木夕梨,《不可思议游戏》成为“朱雀巫女”的夕城美朱等等。可以从封神的桥段中看到,不是女性选择成为神灵,而是“被”选择成为神灵。尼罗河的女儿因为印证了传说,战争女神的封号也是女主出现在前线之后,为了稳定军心而被男主人公以祭司身份封神。

  越过男权,女性悄然在试探这某种底线,借住所谓神的力量是否可行?

  透过“性别转换”与“封神”这两个极具象征意味的叙事桥段,笔者将19世纪70年代到2000年前后,不断涌现的重复叙事看作是女性在抑制之后的发声。也差不多是这个时候开始,男性形象中也加入了许多被认为是属于女性的元素。

モホテヌソユ
图为《圣斗士星矢》瞬

  以《圣斗士星矢》中的瞬为例。瞬的圣衣的主色调是桃粉色,作为仙女座的圣斗士,相信不少观众在幼时曾经误以为瞬是女性。幼时的刻板印象可能来自于瞬的温柔性格、亮眼的桃粉色圣衣还有流泪哭泣的场景。作为被正面表现的角色,瞬的人物形象比之过往的主流男性向作品中出现的正面男性形象要细腻很多。

  不仅仅是瞬,《幽游白书》中与玫瑰为伍的长发藏马,《彩云国物语》中美到令人失神的黄奇人,《今天开始做魔王》中腹黑优雅的萨拉等等。这个时期开始出现这种个性内敛,形貌美艳,举止优雅的男性角色。他们往往长发披肩,身上带有隐约模糊掉性别的元素。但总的来说,在身形设计上,基本还是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宽肩窄胯的男性形体特征。

モホテヌソユ
图为《幽游白书》藏马

  回顾日本动画史,大范围的出现这样造型的主要人物,有的还是主要人物里的正面人物,可以说是对当时社会审美风貌的一个全面的反馈——人们对于男性审美的变化悄然发生。

  比照这个时期日本经济,经济泡沫崩溃,女性参与到社会生活的比重增加,随之而来的还有话语权增加。

  ▪多元审美与极致的美少年

  2000年之后的动画和漫画创作整体趋势是多元的,无论是男性形象还是女性形象都基本摆脱了刻板印象的束缚。至少对于大多数动画爱好者来说,不会有人因为男性角色长发,化妆,服装华丽而大惊小怪。

  与此同时,美少年的形象也在不断被推到极致。

  《黑执事》中混杂哥特与英伦元素的少年夏尔·凡多姆海恩,《高达〇〇》里齐耳短发,女装卧底的提耶利亚,《犬夜叉》里喜好女装的蛇骨等等。他们身形纤细,脸部轮廓柔和中性,从美的角度来说,也各具特色。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中性美的发展并不会影响其他类型的存在。我们仍旧能在《JOJO的奇妙冒险》中看到截然不同的男性形象。两性之间权力关系的问题算是历史遗留问题,所谓博弈,最终求的无非是两性能够平等的表达审美诉求。

モホテヌソユ
图为《JOJO的奇妙冒险》

从动画史回到“娘炮”风波

  我们回到这场讨论的起点,中性化美少年的审美选择背后,有更为复杂的女性心理基础,在这里不展开讨论。只说这篇夹杂着公权力气息的,充满蔑视口吻的评论,带着一种浓厚的男性本位思想。看起来像是横空出世,但实则算是老调重弹。

  其实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曾有一场关于“硬汉和奶油小生”的大讨论。这个时间节点非常有趣,刚好是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大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思想解放的一个关键节点。在这个时期爆发这场以“硬汉”审美为尊,声讨奶油小生的论战,可以看做是男性刻板印象受到冲击的实例。

  年纪尚轻的观众可能不知道,在论战中奶油小生的代表人物就是在旧版《三国演义》中扮演诸葛亮的唐国强。

モホテヌソユ

  所谓奶油,在现在的审美看来大致应当归类为俊朗,比照前文对日本动画史中男性形象的分析里,这些“奶油小生”们甚至连第三个阶段的男性形象都算不上。

  可即便如此,以唐国强为代表的一批容貌清秀俊朗的男演员,仍然被持续污名化,以至于产生自卑和急于转型的心理。可见两性平等的道路上,受害的永远不仅仅是女性这一方,不符合男权预设性别框架的男性同样也是受害者。

  而被舆论拥簇的硬汉形象,请各位感受一下。

モホテヌソユ

  高仓健的形象固然有他的帅气之处,可小孩子才会做选择,成年人不能两个都要吗?

モホテヌソユ
图为新华网《辛识平:“娘炮”之风当休矣》节选

  说到底,本文一开始提到的新华网文章多处偷换概念,将不同的审美趣味圈禁,将外貌与业务能力对立,今天可以给纤细俊美贴上“娘炮”的标签,明天又会否觉得肌肉之流,谓为不雅?

  另外,对于业内的乱象逐末舍本,痛斥粉丝经济带坏娱乐趣味,却不加思索其形成的深层原因。那么我们不禁要问:

  粉丝经济的消费主体会因为这道“限娘令”改变审美吗?

  行业乱象的本质矛盾出在演员和偶像艺人的脸上吗?

  这些被标签化的男性艺人是活该背负污名吗?

  简单粗暴的处置当然轻松,但真的有效吗?

  最后的最后,新华社借助龚自珍“病梅”的意象批评“病态审美”,实际上完全误解了关于龚自珍的本意:他所说的“病梅”,抨击的从来不是“以曲为美”的梅,而是认为梅花“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的文人画士。

  正因为这群庸人存在,才导致了天下的梅花被同样的标准束缚,养梅的人为了迎合他们的嗜好摧残梅花,以至于天下梅花都长成了病态。龚自珍谈“病梅”,根本不在于“病梅”的审美,而是对束缚人们思想的规则发出抨击。

  有谁规定了梅花只有长成一种模样才美呢?难道不符合文人画士标准、恣意生长的梅花,就不美吗?

本文仅代表订阅平台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风君子博客仅提供发布平台。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