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的“大玩具”时代,还会继续吗

汽车圈开年第一个大新闻便是噩耗,砖叔 Ken Block 遭遇意外离世。

这事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说不大,因为 Ken Block 其实与主流之间依旧相隔甚远,他几乎不属于商业意义上的那个汽车世界;说不小,因为他又是当之无愧的当今汽车亚文化第一人,非主流“破圈”的全村希望。

很多讣告给 Ken Block 的 title,是听着挺正规的“拉力车手”,而这并不合适。砖叔固然是跑拉力起家,但竞技生涯一直就不上不下,也才有了 2010 年前后在 YouTube 上打出一番自己的天地。Title 顺位第一个放“著名拉力车手”,有点像说鲁迅是著名医生兼作家。

所谓上帝关上一扇门打开一扇窗,Ken Block 教科书般地示范了这句话。职业竞技跑不出头又如何?视觉表演一样可以当饭吃。也许你对漂移这一卦完全不感兴趣,但凭借出神入化的漂移技巧和叹为观止的惊险视觉,汽车圈子里极少有人是完全没听过 Ken Block 的大名。

在过去,漂移,尤其是纯视觉炫技性质的漂移表演,要么属于“给大伙儿露一手”式的赛博舞狮,要么沦为 local 版《速激》的鬼火作死。哪怕日本早就有了 D1 GP 这样的职业漂移表演赛,也难以扭转“漂移”二字附带的黄毛、鬼火、怕交警的形象。

如果一直混 WRC 之类的“正规”拉力赛场,Ken Block 将永远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背景板车手,但当他穿针引线般唯手熟尔的漂移手艺,加上丰富惊险的场景与视觉设计,再赶上了视频网站崛起的时代助力,事情便有了魔法般的质变。

这个故事充满了时代感:这几乎是第一次,一项完全抛弃了运动健体之掩饰、赤裸裸以视觉炫耀为目的的汽车“伪运动”,可以为最主流、最保守、最体面的公众人士所接纳,甚至,所追逐、所崇拜。

再与鬼火无关,可同上流有染。在砖叔面前,后来撒盐哥都是后生弟弟。

砖叔在派克峰的经典镜头

这个弯如果掉下去是这样

背景铺垫了这么久这才说到关键,这位把“歪路”走成正道的“主流化非主流”Ken Block,实际上生于 1967 年。没错,可能比我们很多年轻读者的父母还要早一代。形象上叛逆作死之极无人能出其右,生理上却完全跟“年轻”沾不上边。

对于这一代和下一代年轻人而言,当面对着后新四化时代的所谓智能电动车,汽车作为“大玩具”的属性和故事,还会继续下去吗?

去玩具化,由来已久

老《Top Gear》三人组每次说到世纪之初汽车运动的蒙昧期,经常喜欢讲这么一个段子:大家每到周末就开开心心,去看某某公爵和某某伯爵们开车竞相自杀丢胳膊断腿儿。

汽车作为大玩具的属性,一百多年前出道即巅峰。

汽车的玩具属性,其实无外乎那么几个层面的元素构成:听觉、视觉、感觉。Ken Block 的视频,贯穿始终的便是刺耳的声浪和弥漫的白烟,倘若没有这些刺激观众的感官,再极致的驾驶技术、再惊险的环节设计,也制造不出 Ken Block。

今天电动车兴起,全然干掉了听觉层面,又因为体重问题大幅削弱了视觉;车企的主动选择和智能化的客观变化,作为感觉层面的驾驭感也受到了挑战。

但这一切其实并非自电动车而起,而是自始至终一直在进行着。过去的一百年间,汽车从喷着黑烟的怪物,变成除了二氧化碳几乎无污染的好孩子;从 1.5L V12 的啸叫,到超跑都得刻意动用阀门加大嗓门;从轻易拉手刹甩尾的 86 上山了,变成前驱买菜卡罗拉大行其道。

特斯拉漂移模式,几乎只在发布时有存在感

与其说汽车的玩具属性在消退,不如说是汽车的工具属性不断被提纯。玩具属性只是汽车发明初期所附带的,少数群体追求的副产品,随着人们对于危险、效率的认识和重视,顺水推舟地不断被主流世界所扼制和削弱。

这个过程中不断有视汽车为娱乐的个体,用各种方式明里暗里去抗争,比如在法规的夹缝中争取生存空间,比如专门开辟也因此带来门槛的规范化竞技,再比如为汽车的乐趣赋予商业价值。

似乎也只有在汽车刚刚发明的早期,保有量还没有大到轻易可以造成安全隐患,民众对交通参与者的安全底线也并未有意识地提高,所有人对汽车在污染、效率、安全等方面的负外部性缺乏足够认识的那一小段时间里,汽车的玩具属性才是被无保留、无条件充分释放和表达的。

这大概也是另一种层面上的,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承担的社会角色越重要,占人类生活的比重越大,越会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和管控,并且在整体利益与个体享受可能顾此失彼时,这种制约和管控一定会以前者为根本诉求。

寻找商业价值的新支点

并不是说宏观历史视角下,汽车的玩具角色一直在走下坡路,汽车就注定要彻底被工具化。过去几十年间,汽车作为成人玩具的重要属性一直深入人心,这并不是无法主观能动去动摇影响的。

主要的撬动者是商业需求。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率和超额收益,车企内在有建立更富内涵之品牌的动力;作为行驶机器,殊途同归的灌输路径是高性能或者通过性,于是车企要向消费者解释和引导感受驾驭乐趣,支持汽车在去玩具化的道路上喘息和反弹。

单纯的交通工具也能创造出高低分级,但一分钱一分货的方式,超额收益容量过于狭小。相反当感性的需求被创造出来,也许并不需要实际落到消费者手中,这就创造出了套利般的诱人空间。一位心理上热衷于驾控的精神车手,完全可能徒为一套运动包围买了单。

一旦有了利益驱动,往往就不愁方法,生命会自己寻找出路。

只是以当下的静态视角来看,目前代表着汽车“大玩具”属性的那些典型标签:高性能驾驶机器、户外探险 off-road,正在智能电动时代经受着挑战,车企们又暂时还未寻到新的出路。玩具依然会是玩具,但玩法可能全然不同。

像燃油时代最主流的路径是性能,从 F1 到房车赛到超跑再到高性能版最后到街车乃至后市场改装界,在燃油车时代是久经历练、颠扑不破的经典链条。造超跑、高性能版,永远是品牌上升的高效路径。

而这在电动化的这几年几乎被证伪,模仿 F1 的 Formula E 电动方程式经历了初期的火爆,却并未吸引到实际的观众群体。近两年赛事风头急转直下,热衷场地赛的 BBAP 四家巨头相继退出,甚至是回到了 F1 和 WEC 这样的传统赛事。

电动超跑的玩法越来越没谱。蔚来 EP9 保持在不量产、不上街的原型车状态,最大程度控制着投入 / 亏损。特斯拉 Roadster2 跳票了足足三年,没有任何急于量产的迹象。真的去造超跑、造跑车,反而成了品牌 / 声量落后的车企为了寻求关注而做的决定。

最新的尝试路径,是燃油车世界中的第二选择,硬派越野或者泛越野穿越风格。比亚迪的高端品牌仰望,东风进军民用的猛士,甚至包括美式的 Rivian 和悍马,都或多(大 G 路线)或少(揽胜路线)包含了“调用高通过性为价值背书”的意图。

这样的故事能不能讲得通,是否比电动超跑更有眉目,走一步看一步。无论是电动超跑还是越野,人们实际利用其玩法的可能性相对燃油同类小了太多。能力幻想与实际用途之间潜在连接的牢固度,还能不能支持消费者为这点可能性买单,尚且没有乐观的逻辑在。

“数码终端”是眼下最受追捧的叙事方式。但首先今天哪怕是数码设备本备,也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价值背书的能力,已经没有某类数码设备能为个人形象带来巨大价值了:十年前有智能手机,有 iPhone 4,今天能打的一个也没有,折叠屏 AR 都不够。

其次汽车成为数码终端不假,但在今天这个时代 —— 连体脂秤都数码终端化了,“成为数码终端”又能代表什么呢?能够支撑何种想象空间的多少价值呢?这个逻辑也许成立,却未必能用于“汽车玩法”的新故事上,成为数码终端反倒是工具化的表现。

悲观一点讲,我们有可能走到了会将汽车视为“大玩具”的最后路口。汽车走向纯粹工具化的历史趋势中,可能存在一个这样的质变点,从此汽车的玩具属性变得可忽视得低,人类对于超大号玩具的追求,可能转移到其他某种消费品。

如果把“计时工具”作为一个大类来看,这种故事不是没有发生过。18 世纪宝玑用自己后 40 多年为玛丽皇后制作复杂怀表的时候,不会理解有一天人们将根本不在乎彼此用什么看时间。

乐观一点讲,没有什么大额消费品能真的彻底工具化,这是人类的感性需求所决定。只是 Ken Block 乃至你我热爱驾驶的个体,对于汽车玩乐属性的“驾控、极限、肆意”的定义,完全有可能被另一种玩具的表现形式所取代。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utocarweekly (ID:autocarweekly),作者:嗷嗷胡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