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快的通信方式是什么

从古至今,通信一直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手段。随着科技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移动电话、短信、微信、QQ 等各种即时交流渠道让我们的通信不再受到距离上的限制。然而,在没有手机,交通又不便利的古代,古人想要与远在千里之外的人通信又该怎么办呢?

小编收集了几种古代通信的方式,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在通信技术不发达的古代,人们传递消息的最高时速可以达到多少呢?

烽火狼烟

“烽火”是我国古代边防军事通讯的重要手段,烽火的燃起表示国家战事的出现。之所以叫“狼烟”,是因为古时候中原人有着许多与狼有关的边境游牧民族的传言,目的是告诉后方的军队“狼来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陆续在边疆修建烽火台传递军情。秦统一中原后,长城上遍布烽火台,一直延续到汉代。

当遇有敌情时,则有专人负责燃火以报警,通过山峰之间的烽火迅速传达讯息,通过不同的示警信号来体现敌人的规模、是步兵还是骑兵等具体敌情,又或是告知相邻的城寨(军士)采取何种联防措施,形成一套成熟的敌情传递系统。

烽火报警,务求迅速!如果边疆有敌情,消息需要多长时间可以传到都城呢?

专家们研究汉简后得知,烽火信息 1 时约行 99 里。汉代实行 1 日(1 个昼夜)18 时制,即 1 日可行 1782 里。由于汉代的 1 里约相当于今天的 325 米,所以这个速度相当于今天的 1 昼夜 1158 里。而敦煌距长安约为 1725 公里即 3450 里,所以依此推算,从发现敌情立刻释放烽火,到传到都城长安,最多只需 3 个昼夜。

飞鸽传书

飞鸽传书,又被称为“鸿雁传书”,指的是将信件系在信鸽的脚上然后传递给要传递的人。公元前 3000 年左右,古埃及人就开始用信鸽传递书信了。我国也是养鸽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隋唐时期,在我国南方广州等地,已开始用信鸽传递书信。

飞鸽传书,利用的是信鸽对地球磁场的感应和“归巢性”。信鸽对地球磁场的感觉很灵敏,因此不会迷路。“倦鸟归巢”说的就是信鸽 “归巢” 的生理习性,信鸽们特别恋家,这是它们先天具备的优势。但由于信鸽往往只有一个家,只能在固定的人员以及固定的地点进行传送,送信人需要出发前带上信鸽,送信的地方也只能是出发点所在的地方。因此,信鸽只能单方面进行送信,信鸽送完信后,是没有办法再飞回到送信处的。

训练后的信鸽平均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 48 公里。但动物需要饮食和休息,信鸽飞行期间没法接力,一只最顶级的鸽子一天至多只能飞 8 小时,也就是 300 多公里。

驿站

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军事情报的官员中途食宿、换马的场所。汉代开始就设有“驿传”制度,在元代时开始普及。到明初,朱元璋于洪武元年将通用的“站”字改称“驿”。驿站担负着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信息传递任务,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物流信息的一部分。驿站分陆驿,水驿和水陆兼并三种方式,各驿站都设有驿舍,驿丁,驿马,驿驴,驿船及驿田等。

唐代对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 6 驿即 180 里,再快要日行 300 里,最快要求日驰 500 里;步行人员日行 50 里;逆水行船时,河行 40 里,江行 50 里,其它 60 里;顺水时一律规定 100 到 150 里。

清朝时期的“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

01、六百里加急

“六百里”不是传输距离,而是要求的传输速度。书信通过驿站传递,每隔 20 里一个驿站,要求信使通过日行六百里,来传输紧急文件。途中经过驿站来换马不换人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传送。但是考虑到古代交通运输问题,快马加鞭日行能否达到六百里还是个问题。

02、八百里加急

八百里加急,通常是有重大军情需要禀报的时候,才会启动。一旦需要传递的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的字样,就必须按规定以每天 300 里的速度传递。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传送的速度可达到每天 400 里、600 里、最快达到 800 里。传递紧急文件时,每个驿站都用快马,这样,虽然不是千里马,但每匹马都拼命跑,也可以一日千里,“八百里加急”专用来表示紧急情况下的信息传递。清朝时期 1 里为 576 米,也就是说八百里约为 460 公里。

总结上述内容,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烽火狼烟、飞鸽传书,还是八百里加急,都各有“用武之处”。

除了烽火台、飞鸽、驿站,古时的通信方式还有鱼传尺素、风筝、竹筒传书等等,我国古代人民不断地尝试将自然力与自然媒介完美的结合,这些无不体现了他们超凡的智慧。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话、传真、互联网这些通信方式不仅传输速度快、信息丰富多样化,而且传递信息量大,我们再也不用受空间地域阻碍,一个互联网软件便能立即联系到我们的亲朋好友,一个新的通信时代来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兴文档 (ID:ztedoc)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