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真的收到了外星文明发来的信号,我们是否应该回复呢?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尤其受大刘“黑暗森林”假说的影响,相信有不少人都倾向于“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
但是对于痴迷于未知事物的科学家来说,这种虚无的恐惧完全无法掩盖他们那份强烈的好奇心。包括曾经还一直警告我们“不要和外星人说话”的霍金,后来不仅态度发生了 180 度大反转,甚至还积极投身地外文明搜寻工作,参与并开展了被称为“突破计划”的项目。
“突破计划”也称为“突破倡议”,它是由以色列企业家尤里・米尔纳(Yuri Milner)创立的一个项目。尤里作为金主,他曾经还是一名物理学家,创立该项目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关于宇宙中生命的那些基本问题:比如我们是孤独的吗?在我们的星系附近是否有适合居住的星球?我们能前往那些星球吗?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整个突破计划被划分为了四个子项目:突破聆听(Breakthrough Listen)、突破讯息(Breakthrough Message)、突破观察(Breakthrough Watch)和突破摄星(Breakthrough Starshot)。
突破聆听是一种旨在被动接收外星文明发来信号的计划。就是说,回不回信先放一边儿,我们先尽量收集那些来自宇宙中的信号,然后想办法从中筛选出可能是外星文明的那些。
说到这儿,顺带提一下上世纪 70 年代著名的“Wow! 信号”。该信号在 1977 年被一台称为“大耳朵”的射电望远镜捕捉到。当时计算机用的还是纸带,上面用从 1 到 9 再从 A 到 Z 依次递增的方式记录着收到信号的强度。
正常情况下的信号都是 1 和 2 这种背景噪音,但是某一天作为志愿者的杰里・埃曼发现纸带上突然出现了一列英文字母,它意味着在长达 72 秒的时间里我们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出现了激增。于是埃曼忍不住惊呼道:“Wow!”,并随手记了下来。
那么这个信号到底是不是外星文明发送的呢?从那之后一直到 21 世纪,科学家通过各种射电望远镜又进行了无数次地尝试,但始终没有再次收到类似的高强度信号。所以截至目前,我们虽然不能肯定它是外星文明发来的,但同时也无法排除这种可能性。
说回突破聆听计划,该计划会与包括我国“天眼(FAST)”在内的多台地面望远镜,以及包括“TESS”在内的一些空间望远镜进行合作,通过无线电、光学等多种方式,借助更为先进的设备对宇宙中的海量目标进行搜索。其中不仅涵盖了太阳系附近的 100 万颗恒星以及整个银河盘面,甚至还包括银河系附近的上百个河外星系。
作为突破计划的重要部分,聆听计划在 2015 年由尤里和霍金共同发起,预计投入一亿美元。这让人不禁连想到《三体》中的伊文斯和叶文杰,一个有资金一个有技术,可谓是“一拍即合”。
自计划实施以来,相关团队已对多个重点目标进行过详细调查。其中有距离我们最近的系外行星“比邻星 b”;有突然从太阳系外闯入的星际访客“奥陌陌”;以及一些特殊的快速射电暴。对于这些目标,先前都有介绍过,相信老观众们都不陌生。
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收到了清晰准确的外星文明信号,我们该不该回复又如何回复呢?这就是突破计划中的另一个子项目 ——“突破讯息”计划。
除了被动接收外来信号,我们还要考虑如何主动给外星文明回复和发送信号,甚至是如何与它们建立沟通。
突破讯息与其说是一项研究,不如说是一项竞赛。它预计耗资 100 万美元,旨在设计一种能够被另一个文明所能理解的信息,且该信息要含有地球、生命和人类等关键元素。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同样是上世纪 70 年代的“阿雷西博信息”。该信息通过一组仅有 1679 个 0101 的二进制数字,表示并涵盖了十进制、DNA 元素、人类形态、太阳系天体,以及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外形等诸多信息。
该组信息于 1974 年发向了球状星团 M13。如果那里有足够先进的文明的话,相信 25000 年后它们便会收到我们的信息。
突破讯息计划除了解决信息问题本身外,同时也引发了大家对“人类是否应该对外发送信号”这一问题的讨论。
除了接收和发送信号外,目前我们已经能够借助现有科技对一些系外行星的情况进行大致分析,这也是突破计划的第三个子项目 ——“突破观察”计划。
突破观察计划旨在对地球 20 光年内的岩质行星进行调查,比如通过分析它们的大气层成分来判断那里是否适合生命生存,这也是韦伯望远镜的主要任务之一。
如果真的发现了某颗系外行星非常宜居,对于以光年为单位的距离来说,我们该如何前往呢?或者我们已经与某个外星文明建立了联系,下一步我们肯定不满足于只是做做“网友”,而是考虑如何才能“面基”。这就引出了突破计划的最后一项 ——“突破摄星”计划。
突破摄星是一项主动进行星际航行的技术研究。为了避免步子迈得太大,研究人员给自己设了个“小目标”:就是先把一个微型探测器发射到三体人的老家,也就是距离我们最近的比邻星。好么,“三体”竟是我们自己。
虽然 4.2 光年的距离对于现在的工质引擎航天器来说,在可预见的未来几乎毫无希望。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完全掌握光帆等技术,相信实现“小目标”也并不是完全遥遥无期。
接收信息、发送信息、主动寻找、星际航行,整个突破计划可谓考虑得非常全面,同时它也是目前“搜寻地外文明计划(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 SETI)”,也就是我们熟悉的 SETI 项目的最重要部分。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无论是 1961 年加加林首次进入太空,还是 1962 年人类第一次通过无线电向地球以外广播,作为智慧文明的我们,未来注定有一天要走出“摇篮”,前往更为广阔的星际空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invo 说宇宙 (ID:linvo001),作者:Lin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