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变异”这个几个字,想必让不少人会觉得很可怕,总有仿佛会发生生化危机般的感觉。实际上,变异是病毒“毒生”中再平凡不过的一件事,任何病毒都会变异,只是变异的速度、方向和强度会有所不同罢了。
比如埃博拉这种致死率极高的病毒,由于感染后致死率最高可以达到90%以上,病毒来不及变异,所以至今这种病毒的变异亚型只有五种。
但甲型H1N1流感病毒就不同,潜伏期可达7天,致死率也偏低,非常有利于在人群中大范围传播,这也为病毒提供了优越的变异条件。于是,我们就看到了数不清的H1N2、H2N3、H5N1、H7N4、H10N8等等病毒。
其中的H指的是血球凝集素(hemagglutinin),可以帮助病毒进入宿主细胞;而N指的是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能够破坏细胞受体,让病毒自由在宿主体内传播。
如今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18种H和11种N,两者之间就像打麻将一样可以随意排列组合,不同亚型还能突变成不同的病毒株,病原体也不尽相同,而且非常狡猾。这也是卫生部门建议每年都要打一次流感疫苗的原因之一,因为每年流感变异的病毒株可能都跟上一年不太一样。
同样,新冠病毒也在变异。比如6月18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6月北京新发地市场出现的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其中3组序列带有D614G突变。
所谓有D614G突变,指的是新冠病毒的第614位氨基酸,由天冬氨酸(D)变成了甘氨酸(G)。这种突变可能会导致病毒传染性增强,并且还可能会提高患者的病毒载量和死亡率。
而疫情爆发以来,类似这样的突变高达数百种,那么动辄花费几年甚至数十年研制期的病毒疫苗能否有效应对病毒日新月异的突变呢?其实并不用担心,虽然一般疫苗针对的目标都是病毒的早期版本,但病毒就算发生突变,它的基因序列与早期版本依然非常相似。
比如甲型H1N1流感病毒,至今使用的仍旧是2009年的一种毒株。虽然后来出现很多变异,但疫苗仍然能够稳定发挥作用。
而新冠病毒作为RNA病毒,频繁突变是它的本性,就像人类呼吸一样稀松平常。但大部分的突变都是无意义的,并不会导致所编码的蛋白质发生什么大变化。突变使病毒变得更有攻击性的概率并不高,甚至更容易使病毒变弱,因为只有学会与宿主共存,病毒才能生存下去。
目前,新冠病毒致死率偏高,所以病毒依然会不断变异,找到与人类“和谐相处”的方法,最终像流感病毒一样成为人类社会习以为常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