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隐藏]
一个顶刊,要颠覆科学出版的“游戏规则”了。
就在今天,生物学期刊 eLife 官方宣布了一个重大决定:
取消论文“接收 / 拒绝”的规则。
将同行评审后的文章连同评论部分一同出版。
这一模式被官方取名为 eLife assessment。
它这么做的目的非常之明确:让发表论文这事变得公开透明。
并且据官方介绍,从 2023 年 1 月开始,这将是 eLife 唯一的运作模式(此前保留过传统出版模式)。
消息一出,立刻在学术圈引发了不小的热议,就连 Science 也随即发文,并用“颠覆”来形容这事。
“传统的同行评议已经过时了”
eLife 这次大刀阔斧的动作并不是毫无征兆。
其实早在去年的时候,eLife 就决定今后只接收已经以预印本形式发表的论文。
说得直白一些,就是“先出版,后评论”。
在过去近 18 个月的试验中,eLife 已经在 bioRxiv 和 medRxiv 上发布了 2200 多份预印本的 eLife 评论。
并且还对这些发现的意义和证明力度等进行了编辑和评估。
然后 eLife 发现:
在传达审稿人和编辑想法这件事上,这种公开方式比传统只给“接收 / 拒绝”的方式强得多。
以 bioRxiv 为例,我们点开 eLife 选定的一篇研究,就能发现在网页的右侧,会弹出来针对这篇论文的评估和讨论。
例如显示的“eLife assessment”,其内容就是审稿人和编辑对这份预印本研究的想法和摘要。
在“eLife assessment”下方,还会显示一些公开评论的内容。
这便是在 eLife 发表文章最终样式了,可以说是相当公开透明。
当然,eLife 这次也直言不讳地道出了这么做的缘由:
科技出版,亟需整顿。
因为在 eLife 看来,以往的科技出版系统过于依赖同行评审了,期刊会根据同行评审的结果做出“接收 / 拒绝”的动作,但具体内容却不公开。
如此一来,很多研究可能存在的潜在价值就被剥夺掉了。
但更重要的一点是,eLife 认为现在学术圈过分看重在哪个期刊上发表过论文了:
科研人员不看重发表文章的内容,而是更看重期刊名称。
反过来,期刊似乎从传播科学的角色,转变成了“看门人”(gatekeeper),它们似乎在决定着哪些科学家的研究是成功的。
甚至在官方的文章中,eLife 用“扭曲”、“破坏”、“追逐名利”、“病态”等词来形容传统科学出版的机制。
但 eLife 看来,真正的科学成果应当是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衡量科学研究质量的指标也不再仅限于期刊的水平。
因此 eLife 的这种新模式,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把“控制权”留给了论文作者本身。
例如,如果编辑认为一篇论文不适合发表在 eLife,那么作者推迟发布公开评议内容。
如此一来,就可以有效消除作者的顾虑(负面等),同时完善 eLife 自身的审查流程。
不过 eLife 也对自己提出的新模式,道出了面临的困境:
我们目前没有能力去审查所有提交给我们的预印本。
与此同时,对于出版费用这一块,eLife 还表示:
随着方法的改变,我们将把出版费用降低到 2000 美元。
一直在进行创新尝试
说起 eLife,常混迹于学术圈的人第一印象可能是:
影响因子不是特别高,但里面的文章水平还都“相当可以”。
其实真正了解了 eLife 的创办过程之后,对这个现象也就毫不意外了。
eLife 创办于 2012 年,最一开始的定位就是开放获取期刊,致力于改变科研交流的方式,以创造一个多样化的学术交流社区。
它是由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德国马普学会和英国惠康基金会赞助成立的。
而对于影响因子,eLife 压根儿就不看重。
甚至在 13 年,eLife 的第一任编辑:Randy Schekman,刚荣获诺贝尔奖之后就在官网发布了一篇文章,借此来抨击学术圈的不良风气,还起了个犀利的标题:
如何摆脱顶刊杂志的专制?
在文章中,Randy 直白地表明立场:“看不惯学术圈影响因子主宰的风气”,“打破 CNS(Cell、Nature、Science 的缩写)对学术圈的垄断”。(颇有些文人风骨了)
并且还称正是那些有名的期刊创造出了反常的激励机制,阻碍了科学家们去做出更好的成果。
此外他还提出了 4 个摆脱“专制”的方向:
-
评估研究时避免使用期刊名称和影响因子作为质量的替代指标;
-
申请职位时在简历中弱化影响因子等文章指标,强化叙述性解释的研究意义和成就;
-
大学等机构不以期刊品牌作为衡量论文质量的标准;
-
出版社要停止宣传影响因子的重要性。
在 2016 年,eLife 与 bioRxiv 合作,允许作者在提交给 eLife 时向 bioRxiv 提交预印本。
后来,Michael Eisen 接替了 Randy 担任 eLife 的主编,继续与“学术专制”作斗争。
Eisen 将期刊这一概念称作是“时代错误”,也一直致力于迈向无期刊化。
此外,他还将矛头对准了“直接拒稿”,认为“如果没有对稿件进行适当的评审,很难做出直接地判断。”
虽然它(同行评审)不会立即摆脱期刊的概念,至少我们希望它是一个开始。
如今,eLife 终于要进行彻底的改变了。
网友:对普通读者来说太难了
但似乎有些网友对 eLife 做的这一切并不是很买账,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博士后 Jason Pardo 表示:
我对阅读别人的同行评论毫无兴趣。
甚至有网友直接否定了用同行评议判断文章好坏的方法,称“它从来都不是衡量论文质量的好方法。”
与此同时,还有其他网友对这一做法表示质疑,“这样做真的合理吗?”
这不是将两次决策过程合并并前移了吗,直接在是否接受同行评议作出最终决定。
不过以上都是针对行内人来说的,对于一个专业知识不是很充分的普通读者来说,这个改变却实实在在会影响体验:
不确定这是不是好事,这只会让普通读者更加难判断文章的好坏。
值得一提的是,彻底实现这一改变后,eLife 的“品牌影响力”会遭受到一定的影响,或许最终会演变成一个“论文论坛”。
(那到时候谁会花 2000 美元发在一个论坛上?手动狗头)
不过现在下定论,一切都为时尚早。
参考链接:
-
[1]https://twitter.com/cshperspectives/status/1583053060116733952
-
[2]https://elifesciences.org/articles/83889
-
[3]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journal-seeks-upend-scientific-publishing-only-reviewing-not-accepting-manuscripts
-
[4]https://elifesciences.org/inside-elife/0e5ffe6e/how-to-break-free-from-the-tyranny-of-luxury-journals-the-conversation?utm_source=wechat_session&utm_medium=social&utm_oi=1009473343426166784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量子位 (ID:QbitAI),作者:金磊 P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