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智本社
作者丨清和 智本社社长
不提供二次转载
近期,国际汇率市场“巨震”。
4月28日,日元对美元汇率跌破131,日内跌幅达2%。日元汇率大跌引发连锁反应,非美元货币对美元全线大跌。离岸人民币对美元跌破6.65关口,创下2020年11月以来的新低;欧元对美元跌破1.05关口,为近五年以来的新低;英镑对美元跌破1.25关口,为2020年7月以来首次。ICE美元指数一度升至103.71,刷新2017年1月以来新高。但接下来几日,ICE美元指数又大幅下跌,非美元货币大举反弹。
自美联储三月加息以来,国际投行对货币政策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国际油价大涨削减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对美联储加息构成的挑战;二是美元升值对土耳其、阿根廷等新兴国家的汇率及债务市场带来威胁。
但是,此轮日元对美元汇率大跌正在发出强烈的警告。它警告我们不应该仅盯着美国和新兴国家,而是美国之外的所有国家;美元面临的国际原油的挑战,同样适用于非美元货币,后者的挑战可能更为严重。
换言之,很少人意识到,美国之外的国家可能遭受“双核”冲击:一是美联储的紧缩政策推动美元指数上涨对金融市场带来威胁,尤其是负债率高且仍在坚持宽松政策的国家;二是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也对金融市场带来威胁,尤其是能源、粮食及大宗商品自给率低的国家。
最值得警惕的是,“双核”带来的冲击呈现相互增强效应,国内资本主动追逐美元的同时又被迫追逐国际原油和粮食,不得不更大规模地抛弃本币,进而冲击汇率、债务、证券、房地产及一切金融市场。
在过去的每一轮美元紧缩周期中,新兴国家都会遭遇一定程度的金融动荡,但“这一次不一样”。能源对外依赖度高、长期维持宽松政策的日本,正在陷入能源危机的欧洲,以及“特殊档”的新兴国家,将是遭遇“双核”冲击的危险经济体。
当地时间5月4日下午,美联储议息会议决定加息50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区间增至0.75%到1%。这是美联储22年来首次一次升息0.5%。同时,美联储宣布6月开始缩表,前三个月减少475亿美元资产负债,三个月后,每月将减少950亿美元。消息发布后,美股黄金原油涨,美元指数跳水。
那么,在货币紧缩大势和能源(粮食)危机夹击之下,宏观经济何去何从?“双核”冲击对哪些国家威胁更大?
本文逻辑
一、日元之战
二、欧元之困
三、美元之外
【正文8000字,阅读时间30’,感谢分享】
01PART 日元之战
俄乌战争以来,国际汇率市场首当其冲的是日元。这是为什么?
本轮非美元汇率大跌的导火线指向日本央行。4月28日,日本央行表示,将维持基准利率在-0.1%不变,同时工作日以固定利率购买无限量的债券,以捍卫10年期日债收益率0.25%的目标上限。这意味着日本央行执着于收益率曲线控制的宽松政策,将与美联储可能的加速紧缩政策进一步背离。市场闻风而动,日元对美元汇率迅速跌破131,创下了近20年来的新低。
日本央行是量化宽松的先行者和创造者。九十年代,日本经济遭遇两次金融危机冲击,日本央行为了拯救经济,将银行隔夜拆借利率下调到零,率先进入零利率时代。2001年互联网泡沫危机再次冲击日本,日本商业银行投资的股票资产规模大幅度缩水,资本充足率从2000年底的11.1%下降到2002年底的9.6%。日本央行为了拯救商业银行,开启量化宽松(QE),成为第一个大规模启用量化宽松的央行。此举冲击了汇率市场,2002年4月,日元对美元汇率跌破130大关。
2007年,日本央行尝试退出量化宽松,但第二年又遭遇世界性金融危机。此后,全球主要央行开启了超级宽松时代。日本央行又探索了双宽松(QEE),采购日经股票指数ETF,还实施负利率(NIRP),日本率先进入负利率时代。从2009年到2011年期间,由于各主要央行都实施宽松政策,日元对美元汇率未贬值反而有所升值,价格维持在79-93之间。
2012年开始,安倍在其第二次任期内推行“安倍经济学”,即通过货币宽松政策推动日元贬值以促进其出口增长。安倍此举旨在为日本政府的财政融资,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巨额养老金支出的压力。日本央行将货币政策目标指向收益率曲线控制以降低政府融资成本。这使得日本政府债务规模迅速增加,到2019年政府债务总额达1103.35万亿日元,政府债务占GDP比率达238%,为全球最高。同时,日元对美元汇率持续下跌,从2012年初的75持续贬值到如今的131,贬值幅度超过70%。
如今,日本央行从“最后贷款人”沦为了“最后的买家”。日本央行成为了日本政府最大的债权人,国债占总资产的比重已上升到85%左右;成为了日本商业银行和股票市场最大的股东,是约40%日本上市公司的前十大股东之一。
今年以来日元接连“大崩溃”,创下至少50年最长连跌,日元对美元汇率年内跌幅接近13%;仅在三月份相对于美元贬值幅度就达到了7.9%,成为G10货币中对美元表现最差的货币。
其中两大因素叠加:一为日本央行的货币政策与美联储的加速背离;二为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削弱日元。
日本央行坚持收益率曲线控制,日本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只有0.1%-0.2%;而美联储采取紧缩操作后,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从1月初的1.5%快速上升到目前的2.9%附近。在短短四个月内,美日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利差从140BP扩大到270个BP。美日利差与日元对美元汇率走势高度相关,是汇率市场重要指标。美日利差迅速扩大,加剧资本外流,日元加速贬值。
而“这次不一样”的真正因素是世界能源危机。日本是一个能源极度匮乏的国家,其能源对外依赖度高达88%。七十年代两次世界石油危机均冲击了日本经济,引发了通货膨胀。但是,1979年石油危机引发的能源价格大涨,在1982年被前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主导的强制美元所“驯服”。美联储高度紧缩,美元大幅度升值,石油及大宗商品价格迅速回落。在这场美元与石油的“价值大战”中,日本乘上美元之舟成为了胜利的一方,而原本依赖于资源出口的墨西哥、巴西等拉丁美洲国家成为了失败者。
不过,这一次情况或许不同。俄乌战争以及欧美世界对俄罗斯的制裁,引发了世界能源危机。如今,战争依然在继续,制裁解除遥遥无期。美联储今年三月、五月连续加息,六月缩表,但国际原油价格“无动于衷”,截止到5月5日,WTI美国原油价格依然维持在107美元/桶。假如战争及制裁持续,美联储加速紧缩,但仍无法“驯服”能源价格,那么全球货币市场都将面临一次严峻的冲击。这次当美元这艘诺亚方舟变成独木舟时,日本、欧洲将直面来自国际能源价格的冲击。资本市场,一边追逐美元,另一边追逐石油,抛售更多的本币。
糟糕的是,石油价格上涨与美元升值可能相互增强,合力冲击那些资产泡沫大、负债率高且能源对外依赖度极大的国家。
原本,美联储紧缩,日本央行宽松,日元对美元汇率持续下跌;再叠加石油价格上涨,日本需要兑换更多的美元来进口石油;而兑换更多美元,又加速日元对美元汇率持续下跌,进一步削减日元的对外购买力;不得不抛售更多日元,去追逐美元和石油……
5月4日,日本经济产业大臣萩生田光一在记者会上表示,日本资源有限,很难立即跟上欧盟步伐,不会禁止从俄罗斯进口石油。
另外,俄乌战争、经济制裁和能源价格上涨,推动了全球粮食价格上涨。俄乌两国的小麦出口总量占全球小麦出口总量的29%,两国玉米出口总量占全球份额的19%,葵花籽油出口占全球份额的80%。这些重要的粮食生产及出口,均遭受战争和制裁的打击。同时,石油及天然气价格上涨导致运输价格和化肥价格上涨,进一步推高了全球粮食价格。
战争及能源危机又触发了粮食危机。实际上,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一个月,小麦价格上涨了36%。世界银行最新一期《大宗商品市场展望》报告预测,今年小麦价格将上涨40%以上,名义价格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而且,预计到2024年底全球粮食价格仍保持历史高位。
这对粮食自给率不足的国家来说,尤其是依赖于俄罗斯和乌克兰粮食的国家,是一种巨大的威胁。日本的粮食自给率仅有37%,日本不得不支付更多的美元加大粮食进口以应对危机。比如,日本经典食物荞麦面,其原料荞麦依赖于俄罗斯进口,目前因战争因素价格上涨。
短期来说,进出口贸易与汇率相互影响,但长期来看,进出口贸易影响汇率走势。从1981年到2010年,日本对外维持长期顺差;美元兑日元从1982年11月的277升值到了2011年11月的75。但是从2011年到2021年只有三年是顺差,部分年份逆差较大。这十年,日元也走入下跌通道。如今,国际能源、粮食及大宗商品的进口价格上涨,将加大日本对外逆差,进一步削减日元的对外购买力,更大程度地冲击日元汇率。同时,进口价格上涨提高国内物价水平,物价上升又进一步恶化日元汇率。
02PART 欧元之困
在日元之后贬值幅度较大的是欧洲货币。3月1日至4月29日,英镑贬值6.5%,欧元贬值5.8%,丹麦克朗贬值5.9%,瑞士法郎贬值5.4%,挪威克朗贬值5.1%。
与日元类似,欧洲货币同样遭遇双核冲击,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欧洲货币的挑战更多来自战争,而非欧洲的央行的主动操作。俄乌战争引发了欧洲能源危机,进而演变为“能源战争”。
欧元是第二大“世界货币”,国际储备市场占比约20%,国际支付占比约35%。欧元是唯一能够影响美元指数走势的货币,但在这轮汇率大跌中,欧元是靠前的。过去十多年,欧洲央行的操作要比美联储更加谨慎与克制。不过,在克里斯蒂娜·拉加德担任行长后表现得过于鸽派。去年四季度,美联储开始退出宽松,欧洲央行的操作与日本央行更为接近,计划继续维持宽松到今年年底。这给欧元贬值提供了条件。去年,欧元对美元贬值6.9%,下半年跌势明显。
但是,给欧元及欧洲货币带来严重冲击的还是俄乌战争。英格兰央行的加息步骤要比美联储还早一些,但英镑的贬值幅度还大于欧元。下面我们重点关注战争以及引发的能源危机对欧洲货币带来的挑战。
俄乌战争发生在欧洲,是欧洲二战以来最大的地缘政治危机。这无疑驱使国际资本更多地流向美国市场。更重要的是,欧洲是一个资源贫乏地区,煤炭、石油、天然气高度依赖于俄罗斯。欧洲天然气的进口比例为90%,石油为97%。其中,俄罗斯进口天然气占欧盟进口天然气的45%,挪威为23%,美国为6%,卡塔尔为5%。俄罗斯进口原油占欧盟进口原油的27%,挪威为8%,哈萨克斯坦为8%,美国为8%。
战争爆发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相继宣布将逐步停止进口俄罗斯石油。3月7日,荷兰TTF天然气价格近月期货创下345欧元/兆瓦时的历史最高价。不过,欧洲摆脱俄罗斯能源依赖的态度坚决。第二天,欧盟委员会就发布了《欧洲廉价、安全、可持续能源联合行动》,宣布实施欧洲能源独立战略,在2030年前摆脱对俄罗斯的能源进口依赖。
欧洲的主要麻烦在天然气。2021年欧洲向俄罗斯进口的管道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LNG)合计达到1400亿立方米。欧洲的难题是如何找到规模如此巨大的替代气源。
第一是来自美国的液化天然气(LNG)。3月25日,美国与欧盟达成了一项有关保证能源安全的协议。根据协议,今年内美国向欧洲追加供应150亿立方米天然气,在2027年前帮助欧洲摆脱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这一规模相当于替代了俄罗斯天然气出口的10%。
第二是增加挪威、荷兰、英国、阿塞拜疆、阿尔及利亚、卡塔尔和澳大利亚的天然气进口。
目前,欧洲的天然气产能已经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但增量空间有限。北非的天然气供应增幅也有限,大致为5%。主要靠卡塔尔和澳大利亚,澳大利亚政府承诺在年内满足欧洲至少20%的天然气需求。
欧洲计划明年将俄罗斯天然气进口量减少三分之二,相当于减少1000亿立方米。短期内,以上两个渠道都无法弥补这一巨大的缺口:一是产能问题,美国一年的LNG才1000多亿立方米;二是成本问题,LNG的船舶运输成本远大于管道,全球也没有足够的LNG运输船来承接如此庞大的运输需求。
根据布鲁盖尔研究所测算,假设俄罗斯天然气供应量减半且进口其他替代气源的成本增加50%,那么欧洲2022年将为此付出250亿欧元的额外成本,天然气进口总额将达到3700亿欧元,为2019年的6倍。仅将管道气转变为LNG等减少对俄罗斯能源依赖的短期成本可能达到1000亿欧元。
所以,欧洲能源独立只能改变能源消费结构,寻求更多的其它能源替代品,可能存在多种并存的路线:
一是石油替代方案。
全球石油储存丰富,价格比天然气更低,可替代性强,欧洲可以向美国、中东增加进口。页岩气革命爆发后,美国从石油进口国转变为出口国。如今,美国联邦政府正在敦促石油商增产。2022年12月美国原油产量预计比2月增加逾100万桶/天。增产规模相当于俄罗斯原油出口的20%。另外,加拿大也宣布增加5%的石油出口,以满足欧盟的石油需求。
除了北美外,中东是欧洲石油供应的重要基地,沙特、卡塔尔、阿联酋的增产规模能够替代俄罗斯原油出口的40%,甚至更多。欧佩克(OPEC)的态度很关键,该组织曾多次拒绝美国的增产请求,沙特的态度较为强硬。
另外两大产油国伊朗和委内瑞拉,正借助这次机会与美国加强谈判,有望摆脱部分制裁加入全球石油供应行列。委内瑞拉的石油储备量位居世界第一,已探明的储备量近3900亿桶。目前,美国正在与委内瑞拉协商石油贸易问题。美国因石油紧缺重启了与伊朗的核协议谈判,核协议一旦达成,伊朗可能开足马力出口石油。
欧洲计划完全摆脱俄油的依赖,如果天然气由石油替代,可能需要欧佩克、委内瑞拉和伊朗的三大石油供应基地同时发力。但如今这三方态度均充满着不确定性。
二是可再生能源替代方案。
可再生能源一直是欧洲能源发展的方向。在这场能源危机中,可再生能源没能扛起大任,但也不会否定这个方向,甚至会得到强化。欧盟预计,风电和光伏装机容量到2025年将翻倍,2030年达到目前的三倍,风能增加到480吉瓦时,太阳能增加到420吉瓦时,以替代17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需求。同时,加速可再生天然气的开发,计划到2030年,生物质天然气能够每年增加到350亿立方米的产量。
根据能源技术集团Wärtsilä的一份新报告,如果将欧洲可再生能源的开发量增加一倍,达到每年80GW,至203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将达到61%,可以使天然气消费比重下降一半,同时节省3230亿欧元的能源成本。
除此之外,欧洲还可能通过其它方式解决能源紧缺问题。欧盟计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安装3000万台新的高效热泵,减少350亿立方米天然气使用量。预计,美国和欧洲将加大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改进方面的财政补贴,从而加速能源转型。不过,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改进高度依赖于技术革新,这无疑充满着不确定性。
三是核能替代方案。
此前,核能是缓解欧洲能源紧张的重要能源。在福岛核电站泄露前,核电占德国电力供应的四分之一。但之后,德国及欧洲陆续关闭了核电站。如今,俄乌战争引发了能源危机,还可能引发核竞赛。预计,欧洲将重启核电站,增加核电供应对同时保持对核技术的领先优势。此前极力反对核电的德国绿党也表示可以重启核电站以摆脱俄能源。
对欧洲来说,最大的难题不是长期的能源转型,而是眼前的能源短缺。通过上面分析,不论是增产方案还是替代方案,短期时间内都无法弥补俄油俄气的缺口。欧洲马上进入天然气需求淡季,但欧盟需要为今年冬天做准备,提前储备天然气和石油。这场战争的未来不可知,但欧洲摆脱俄罗斯能源的趋势不会变。目前,欧洲企业购电协议(PPA)价格较去年下半年均出现较大幅度上涨。英国上涨了7.6%,丹麦上涨16.7%;光伏电整体上涨5.7%,风电整体上涨9.4%。
同样,欧洲也面临粮食价格上涨的挑战。乌克兰是欧洲的“粮仓”。这场战争严重地打击了乌克兰的粮食供应。同时,乌克兰也禁止了小麦、燕麦等农产品的出口。
欧元的真正挑战是如何维持无俄油气的货币信用。其实,欧洲一季度的经济增速并不低。以欧元计价,欧盟的实际增速同比为5.2%,欧元区为5%。其中,法国为5.3%,德国为4%。但是,如果换算成美元,由于欧元对美元贬值,法国一季度的GDP同比下降了60亿美元,德国只增加了33亿美元。
可见,整个欧洲都面临资产重新定价的风险。预计,欧洲央行也将在下半年跟进紧缩步伐,以降低欧元贬值对冲击,尽量避免“双核”冲击。
03PART 美元之外
美元指数上升和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带来的“双核”冲击适用于美国之外的任何国家。双核冲击制造了两个“不一样”:
第一个“不一样”:美元指数单边上涨,非美元货币基本对美元下跌。美元指数从2021年6月初的89持续上涨到今年4月底的103;仅4月,就上涨了4.8%。
第二个“不一样”:日元、欧洲货币首当其冲。
双核冲击的视角更好地解释这两个“不一样”。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在主要经济体中,美国是唯一一个能源和粮食“双”出口国。这优势反而强化了美元的地位。
“双核”对美元之外的国家的冲击不并非均衡分布,非美元货币对美元贬值幅度有差异(3月1日至4月29日):
第一档,日元贬值11.8%。
第二档,欧洲货币。英镑贬值6.5%,欧元贬值5.8%,丹麦克朗贬值5.9%,瑞士法郎贬值5.4%,挪威克朗贬值5.1%。
第三挡:亚洲货币。在岸人民币贬值4.5%,韩元贬值4.8%,泰铢贬值4.4%,马来西亚林吉特贬值3.5%。
第四挡:澳洲货币和加拿大元。澳大利亚元贬值1.3%,加拿大元贬值1.4%,新西兰元贬值3.5%。
特殊档:长期对美元贬值的新兴国家货币。土耳其里拉贬值7.2%,去年11月贬值28%;阿根廷比索贬值7.4%,2019年8月贬值27%,此后每月贬值幅度1-4%。
在美元之外的经济体中,包含以下因素更易遭致“双核”攻击:持续宽松政策、资产泡沫高、负债率高、能源对外依赖度高、粮食自给率低、出口大幅度下滑或逆差扩大。反之,汇率的安全边界要高一些。
我在《今年第一个暴雷的国家》中写到斯里兰卡,这个国家几乎完美地匹配了上面的所有条件。俄乌战争引发的能源危机是压倒这个岛国的最后一根稻草。如今,斯里兰卡,汇率崩溃,通胀高企,债务暴雷,能源、粮食及药品短缺,正在发生一场人道主义危机。
阿根廷是常规崩溃国家,自1982年债务危机以来一直没能走出陷阱。今年以来,阿根廷食品价格已累计上涨20.9%,累计通胀率超过16%,过去12个月的累计通胀率超过55%。今年前四个月,阿根廷央行已四次加息,基准利率上调至惊人的47%,但仍无法阻止通胀高企和汇率下跌。土耳其满足以上多数条件,在去年就爆发了两次股债汇危机,如今正在处于市场快速出清中。
反过来,在本轮紧缩中,资源型国家、出口扩张的国家汇率下跌要小一些。能源危机和粮食危机制造了资源出口红利,其中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墨西哥均收益。按价值计算,2020年澳大利亚最大的出口商品是铁、煤、石油、黄金和铝,合计占出口额的63%。中国是澳洲资源的第一大进口国。同时,澳大利亚还是主要的谷物出口国,中国今年大量采购澳大利亚和北美的小麦以替代乌克兰谷物。加拿大的情况与澳洲类似,资源和粮食出口支撑着澳大利亚元和加拿大元。新西兰是农产品出口国,同样收益于粮食价格上涨。
巴西在今年三四月再次上演了70年代的“剧本”。巴西是一个资源出口国,在70年代大通胀时代,凭借资源出口赚取了大量美元。但是1982年,美联储快速加息,资源价格大跌,贸易顺差变逆差,巴西陷入了债务危机。如今,美联储加息,但油价及资源价格依旧坚挺,巴西仍享受着资源出口红利。今年3-4月,巴西雷亚尔对美元汇率不仅没有先跌,反而上涨了4.2%。巴西的基本盘比阿根廷好,但不如澳洲和加拿大。去年通胀率为10%,远高于当年政府管控目标中值的3.75%。过去,巴西雷亚尔长期对美元贬值,在2020年3月单月下跌14%。今年,巴西央行已多次加息,目前基准利率上调至12.75%。巴西央行需要防止能源价格下跌时再次出现1982年之悲剧。
越南是一个低调务实、开放进取、渴望求变的国家。支撑这个国家的经济和货币的不是资源出口,而是“爆单”的商品出口。 一季度,越南的出口额达到891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13%。世界银行最新报告预测,越南有望成为RCEP成员国中收入和贸易额增长最快的国家。今年3-4月,越南盾对美元贬值只有0.6%,是表现最好的亚洲货币。
最后说中国。中国的情况是最特殊的,主要体现在外汇和资本管理制度上。不过,长期来说,人民币走势仍受汇率市场规律支配。放到双核冲击的视角下,中国需要关注两个方面:石油及粮食的自给率,短期资本流出及商品出口增速。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油气消费国,也是第一大油气进口国,石油对外依赖度为73%,天然气为84%。油气价格上涨会提高国内的运输、生活燃气、塑料、纺织品、日用品、建筑材料等价格。中国部分金属资源高度依赖于进口。铁矿砂的对外依存度为64.7%、铜矿砂为92.9%、锰矿砂为95.9%、铝土矿为59.5%、镍矿为85.7%、铂为100.0%。其中,铁矿砂是第二大逆差品种,每年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进口额超过600亿美元。另外,乙烯聚合物、环烃、二甲苯、钾肥对外依存度较高,其中二甲苯为50.5%、钾肥为43.0%。
中国的粮食处于紧平衡状态。2021年中国粮食产量6.83亿吨,进口粮食1.65亿吨。其中,稻米、小麦和玉米三大主粮的自给率比较高,大豆、植物油、牛肉依赖于进口。其中,棕榈油对外依存度为100%,大豆为83%,大麦为78%。乌克兰和俄罗斯是中国的主要粮食进口国。乌克兰10%的耕地是由中国企业耕种的。这场战争爆发后,中国转向澳洲和北美大量进口粮食。实际上,去年开始,中国就大力进口粮食,大米、大麦、高粱、玉米进口增速都超过50%。另外一点容易被忽视的是,中国粮食的种子对外依存度非常高。
其实,如今世界各国的粮食需求依赖于全球化供应与生产。在这轮危机中,对外依存度越高的国家,粮食的进口费用更高,需要耗费更多的外汇储备。
再看资本流出与商品出口。人民币汇率主要靠商品出口支撑,去年中国商品出口火爆,大量美元流入推高了人民币汇率。中国央行上调了外汇存款准备金率,试图抑制人民币过快升值。自2019年开始,央行不再对商业银行强制结汇,大量美元滞留在商业银行,累计达1.3万亿美元。今年,中国出口增速高位下降,4月人民币对美元快速贬值,央行又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试图释放更多美元流动性来抑制人民币过快贬值。预计,未来中国的出口增速还将下降,这会带动人民币贬值。
我们可以关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与美元指数的相关性。自2016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与美元指数高度相关。但最近半年,二者明显背离。如果美元指数还能保持在103以上,按照过去的经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可能下降到6.8-7之间。
我们同样需要考虑双核冲击风险,尤其是能源(粮食)价格上涨与美元指数上升相互增强效应。
这场战争实际上正在改变国际货币体系。著名的瑞士信贷分析师Zoltan提出布雷顿森林体系III。他认为,大宗商品和政治正在改变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我想有两个方面变化值得关注:
一是欧美世界正在试图建立了一个去俄油的国际金融体系。
二是各国正在强化国家权力以加大对货币及金融体系的干预,提高粮食、能源及关键资源的自给率,为本国货币增加信用背书。
作为反制措施,俄罗斯表示对“不友好国家”供应的天然气,要求对方用卢布结算。国家权力给本币寻找“应用场景”,以支撑本币的汇率。经此一役,主要国家将强化国家力量、关键资源与货币的紧密度和安全性。
最后,我们要关注“双核”冲击相互增强带来的超预期风险。
一季度美国实际GDP环比下降1.4%,低于市场预期的增长1%,但这个成绩并不差,同比实际增长4.3%。这并不会改变美联储紧缩的决心,抑制通胀是美联储当前的首要任务。美联储五月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增加0.5%。同时,美联储还宣布从六月开始缩表。这一决定符合市场预期,美股和国际油价不降反涨。当天,纳指、标普、道指分别收涨3.19%、2.99%和2.81%,黄金价格日内涨0.9%左右,美国WTI原油价格上升到108左右,美元指数日内跌幅达1%。美联储如果要实现通胀目标,就不得不打击油价,然后实施超预期的操作。
美联储五月放“鸽”,是不是最“鹰”的时候已经过去?美联储的紧缩政策到底会到什么程度?
在五月议息会议的记者会上有着一个问题:美联储实现2%的通胀目标,是否需要供给问题率先得到解决?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称,美联储目标是解决需求过热问题,更关注剔除能源和食品价格的核心PCE指标。这意味,美联储紧缩会到一定程度,旨在解决需求过度导致的通胀,不执着于打击能源、粮食供应问题引发的价格上涨。
这样,美元指数上升到一定程度和能源(粮食)维持高位将同时存在,如此很可能对非美元国家构成双核冲击,同时出现相互增强的效应。我们需要高度关注深受战争和能源危机困扰的欧洲、日本以及特殊档的新兴国家。这些国家不得不抛售更多的本币,以追逐美元和能源、粮食。在这场不一样的危机中,美股、资源贫乏国的货币、新兴国家的债券和房地产,以及特殊档国家的一切资产,更易遭到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