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 5 日消息,央视援引韩国媒体报道,韩国研究团队近日成功将高达 1 亿摄氏度的“人造太阳”维持运行了 30 秒钟,打破了之前 20 秒的纪录。在这个真空容器内,发生着与太阳类似的核聚变反应,而产生的温度相当于太阳的 8 倍。
Business Korea 报道称,KSTAR 科学家又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从而进一步优化磁场条件和加热系统。据称,该团队的目标是在 2026 年通过升级电源和通过钨分流器将等离子体维持 300 秒
了解到,超导托卡马克高级研究(KSTAR)也被称为韩国“人造太阳”,于 2007 年完成建设,并于 2008 年产生了第一批等离子体。
在 2018 年的实验中,KSTAR 首次让等离子体在 1 亿摄氏度的高温下持续运行(等离子体只有被加热到 1 亿摄氏度以上才可能实现可控核聚变)。
此外,我国也在研究“人造太阳”,例如 EAST 和 HL-2M,后者是一种模拟太阳在发光发热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反应而制造出来的可控核聚变装置。
今年 5 月 28 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创造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实现可重复的 1.2 亿摄氏度 101 秒和 1.6 亿摄氏度 20 秒等离子体运行,向核聚变能源应用迈出重要一步。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的缩写字母组成的单词“ITER”(拉丁语意为“路”)也是有名的“人造太阳”。ITER 计划由中国与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和美国七方共同实施,旨在通过模拟太阳发光发热的核聚变过程,探索受控核聚变技术商业化的可行性。